《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西方文学中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在二十世纪末曾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小说的第二名,紧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后。即便是再苛刻的诗人评论家T.S·艾略特都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美国人几乎像读圣经一样阅读这本小说,它也常年出现在中学生和大学的课本里。或许因为这种特殊地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三番四次被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从未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1974年由大导演科波拉操刀编剧,罗伯特·雷德福和米亚·法罗主演的版本,算是数次改编中被公认为最贴近原著气质的电影作品。浏览一下网上所有关于巴兹·鲁赫曼执导的最新版的批评,不少人也都将之与74版的盖茨比做了比较。 那我们就来看看两个版本中一些比较大的场景差异在哪里。74版中,汤姆载着自己的情人和尼克进城,在公寓中举办了一个派对,试图也把尼克拉入这种社交派对的声色犬马中。74版出现了一段情人威尔逊夫人深情款款回忆和汤姆第一次相见的讲述。而在最新版里,这一段回忆被彻底取消,从汤姆的情人在修车行第一次出现到进城后两人在房间里声嘶力竭的交媾,都极具扭捏夸张之态。并且,最新版的派对场景充斥着各种饱和度极高的对比色,各种脸谱化的人物和无厘头的举止完全消解了所谓“爵士时代”风流派对的原始模样。 在决定“摊牌”的一场室内戏中,几个主要角色围桌而坐,74版中,汤姆离席接听电话,这时画面里跑入了他和黛西的女儿,黛西对之亲昵有加,让一边的盖茨比颇感无措。新版中,女儿的角色没有出现,直接取而代之的是盖茨比提到的象征爱的“绿光”、黛西的坐立不安,以及他们与汤姆之间的关系对峙。 另两个细节,74版中黛西回忆了结婚前收到盖茨比的情书,“信在水里化成碎片,像雪一样融化”;而最新版里表现的则是黛西哭闹着扯断了那条35万美元的珍珠项链。74版中最终出现的盖茨比的老父亲,手拿儿子年轻时的笔记,一条条念着象征这个年轻人价值观的生活守则。最新版里并没有出现老父亲的角色,而是从其他侧面塑造这个人物的丰富性:诸如盖茨比和黛西久别重逢后,因为紧张而落跑雨中,再次进门后浑身湿透的可笑模样;因为不知答谢尼克邀请黛西而支支吾吾等;当然还有造成黛西落荒而逃的那次“失态”……不难发现,鲁赫曼剔除了关于盖茨比和黛西之间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性的元素,而是强化了两人之间情感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从一开场混淆视听的饶舌乐和全剧带着慵懒电子味的主题曲开始,以及那些通过3D特效和历史档案合成的画面里,鲁赫曼就否定了“重温旧梦”的可能(盖茨比的台词)——尽管他的夫人作为该片服装设计做了大量功课并到处拉赞助,一部分还原了爵士时代人们的打扮,但他从头到底就没有想过要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和他那部惊世骇俗的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决心策划的是在爱情乌托邦中的一场狂飙运动,一开始,他就“一脚油门走远了”。片中除却男女主人公的关系之外,其他人的出现就像那些舞会中精致到虚假的宾客一样,不过充当“背景板”的作用罢了。去除了地理和历史的概念,这便是他招致骂名的主要原因,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完成了他关于爱情梦(而不是美国梦)的提炼。 在许多“不符原著”的骂声中,看到一句捍卫此片的网友回击也颇有意思,原话大致是:“诟病这部片子不符原著的人们,好像你们都在‘爵士时代’活过似的。”这句回击虽然显得任性,但也不无道理。连伍迪·艾伦都在“午夜巴黎”中否定了一种关于黄金时代的迷思,强调当下的重要性。更何况,即便这部戏仍然孜孜不倦地还原了原著,对于大洋彼岸的我们,也不过是一场类似“虚拟现实”的感受罢了。 关于名著“大胆”改编的前例可以参考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呼啸山庄》,这一版《盖茨比》也有类似的异曲同工,只不过视听上更符合了大众的审美。对于鲁赫曼来说,不管是莎翁巨著还是民间传说,他的一大热衷是在这些红男绿女中做一个爱情的炼金师,提取纯爱的金子,这部《盖茨比》也不复如是。 在全片关于爱情的演绎和提炼中,个人觉得至关重要也极易被忽略的一幕,其实是盖茨比回忆与黛西初次见面的片段。这一段在原著里确有其文,但在74年的版本里并没有出现。原文中的描写是两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万家灯火和星星点灯之下第一次亲吻的情境,在亲吻前,盖茨比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可惜,擅长叙事的科波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细节:片刻的停滞对于盖茨比“了不起的爱情”是多么重要的开始。但是擅长抒情的鲁赫曼敏锐地抓住了这刻凝结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