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没有恩人——读保罗·乔尔达诺的《人体》

  书中的这群人,在经历阿富汗真实战火的同时无不被内心的熊熊战火灼烧着。准尉雷内,入征前是个隐形“性工作者”——为那些上了年纪的女人解决性的麻烦。此外,他还是个天主教徒,内心一直被与罗萨娜一夜情后的附属物“一个孩子或一个胚胎”困扰。他忍不住向医生埃吉托询问堕胎是怎么回事,然则这本身是想摆脱叛离信仰的罪恶感。跟基地外的枪声比,“孩子”所带来的恐惧更为扎心。谁曾想到,雷内身上这份沉重的罪恶最后变成了虚妄,当他笃定准备做一个好父亲时,罗萨娜已自行堕胎了。回溯雷内的成长,这一事件无疑让人看到人生的荒谬,磐石般包裹的竟是一只被轻易戳破的气球。可是,长时间的内心折磨也只有雷内独自吞咽和反刍,没有“恩人”替他分忧。故事的最后,雷内遇到了萨尔沃的遗孀弗拉维亚,彼此的结合难究是因爱因欲因责任抑或是因空虚而崇高的怜悯?作为战地幸存者,雷内无法从心底抹除萨尔沃肉身横飞的景象,却又不得不通过战友的遗孀去消弭心理阴影。后来,他答应弗拉维亚的要求,从此不再跟“战争”扯上半点干系。本质上,这只是一句脆弱的誓约,谁都知道“萨尔沃”日后一定还会无数次造访这个家庭。
  多年的物理学研究让乔尔达诺的小说具有了上乘的精密度,从《质数的孤独》中即可窥一斑。到了《人体》,他不仅在刻画幽暗人心时显现出了深度的精密,更在人物的布设和故事延伸中呈现出另一种广度的精密。从只写几个人的《质数的孤独》到写活《人体》中的一群人,这体现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成长。雷内、埃吉托等几个小说主角栩栩如生,他们背后的弗拉维亚和马里安娜却也熠熠生辉。也就是说,高亮度的主角并没有掩盖掉诸多配角的光焰,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显得个性丰满。
  如此想来,阿富汗战事只是《人体》的一个故事盒子,藏于其间的仍旧是乔尔达诺熟悉而亲切的有关青春成长的话题。只不过,这群男孩的成长路上,除承受真枪实弹的威胁外,还得打起百倍精神去独自对付普通男孩们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麻烦。这群年轻男孩子各自不同的成长故事,一一被乔尔达诺打上了孤独的暗沉基色,诚如其言:一代人总要经历一代人的战争。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