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评《十年轮回》

  在人类智慧所囊括的诸多知识中,恐怕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历史更为可靠的了。历史本身虽不提供任何现成的、有价值的理论,但人们依然对历史爱不释手。当理论遭受挫折,受到质疑之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获得新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客观真实的历史更能帮得上忙的了,毕竟那是知识的宝库,是理论的源泉。正如在自然科学中,一切理论必须服从实验一样,在社会科学中,一切理论必须服从历史。
  正因如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那些以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希望能进而找出预防金融危机的济世良方的仁人志士而言,沈联涛所著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必然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著作。沈联涛是1997年亚洲金融海啸的亲历者。危机爆发时,他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亲自参与了1998年的“香港金融狙击战”。之后,他又以香港证监会主席的身份参与到危机过后的重建与治理之中。他说:“在本书的每一章中,我力求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以及从解决危机的主要参与者的视角来阐述情景和事件,只要有可能,尽量引用来自不同的个人、官方和公开信息的原话。”他力图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相对照,来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探寻相关的拯救和防范措施。而作为一个亚洲人,他对危机的解读与西方人是不同的。
  在沈先生看来,盲目乐观以至于对风险严重低估的投资者和监管者也许要对1997年的这场金融海啸负主要责任。至1996年为止持续了十几年的繁荣使得投资者们渐渐失去了理性,而他们的贪婪和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在这种忘乎所以的沾沾自喜和失去理性的贪欲的驱使下,大胆的投资者们逐渐将手伸向了更加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中。更糟糕的是,这种忘乎所以的沾沾自喜似乎不仅仅影响着投资者,监管者似乎也深受其害。他们轻率地认为,在繁荣的大环境之下,高风险的融资行为不会对市场整体造成危害。然而,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正是投资者的疯狂和监管者的怠慢所付出的代价。泰铢在宣布汇率自由浮动的当天,就分别于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贬值了14%和19%,而泰铢汇率的浮动则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迅速扩散到了周边的国家。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哀鸿遍野,往昔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大海中的泡沫一般,破碎、消散……
  而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是将整个世界拖入了它所引发的巨大漩涡之中。相隔了十年的两次巨大的金融危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2008年的危机同样是悄无声息的。尽管在2007年伊始,危机的征兆就已经悄然浮现,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事态如火山爆发一般失去控制之时,人们才如梦初醒。这一切发生在2008年的夏天,恰似1997年秋天的一个翻版。
  这本书写于2006-2009年,试图阐释两次危机的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作者尝试越过主流经济学理论,把金融危机看作系统失灵的一部分,用网络和系统思维来理清其演变过程。他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更广义的日本危机和亚洲全球供应链危机的一部分,而那次危机的因素和错误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又再次重演。”然而,正如凯恩斯所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在这十年间,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在书中反复强调,风险管理的不足是金融危机的一大成因。在他看来,1997年的危机中,风险主要来源还是货币、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而到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风险则主要来自于新一代的金融衍生品。新一代金融产品的高杠杆率使得其回报率以及风险都是传统的金融产品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它被人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实属当之无愧。新一代的金融衍生品,归根结底乃是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产物。金融创新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风险对冲、分散的工具与手段,但同时又形成了许多新的风险。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那样,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被转移了而已。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创新不断地提高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技术性,而这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可以归咎于风险管理的不足,但是我们发现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沈先生在书中指出,稳健的金融结构必须建立在强健的实体经济之上,并强调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受到重视。但是不幸的事实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其实体经济都处在相对疲软的状态,这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的金融市场在短期内无法摆脱脆弱的状态,危机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因此在接下来的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风险管理将一直是金融业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下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也正面临同样的挑战。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