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广告:挽歌和预言

   来看一看比较典型的公关宣传策略。(1)缓慢的建立——在产品真正推出前把信息透露给媒体来激发对产品的兴趣和期待;(2)一个新品种的名字——媒体只希望刊登新事物而不是更好的事物。(重要决定之一是如何称呼你的新品种);(3)一个新的品牌名称——不要选择产品延伸或普通的品牌名称;(4)一个由可信度的发言人。从这里以及上文接连提到的可以发现,公关取胜的关键是要适应媒体运作的习性。而正像作者一开篇点出的,公关的劣势就是只能努力吸引媒体眼球,而不能决定他们以什么口气报道、报道什么。这就决定了如广告一般天马行空似的往产品身上贴附加值的自由度丧失殆尽。日后公关推广的便利易行,必然要求厂商在创立产品的这个过程里时刻牢记n大注意,如何“凭空”扯进一个新品类,如何起名字,如何方便基于产品制造新闻事件。隐隐的,似乎“产品第一”这一个有力地大字又浮现在当今风起云涌的市场里。我不知道营销推广“公关第一”的思维能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产品引进这一基础环节,但至少某种意义上具有这样的趋势。 
   
   接下来让我想到的是,在公关努力讨好/适应/利用新闻媒体的时候,难道新闻媒体出淤泥而不染、兀自烈士一般我行我素?事物发展演化,其间的影响往往都是相互的。我不敢称西方新闻界多么洁净纯粹,至少在中国这摊越来越污的淤泥里,媒体两袖清风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小到——完全不可能。公关巴结新闻媒体越演越烈的过程中,必然有铜臭横生、黑钱流转,有媒体从业人员收取私利,呈现出媒体商业化的一个扭曲的面孔。公众将慢慢的意识到媒体的同样的不可信,只不过形式更加隐晦。在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商界公关的大力腐蚀下,会成为瓦解掉的最后一片公领域的净土。(它已然不那么净了!)这种感觉,从批判者的角度来看,就像癌细胞的入侵和繁殖,永远是不回头的占有和挺进。 
   
   本书作者是在奋力宣告“广告消亡” 之后,以“替代品的找寻”进而引入“公共关系永生” 的,不难看出,我并不相信这个“永生”。最后,鉴于我尚在积极地学习体味广告学(广义),我要站在建设性的出发点上试着说说我对能够和公关齐头并进、或具有潜力接替未来某日“公关消亡”的替代品。在传播学理论中,人际传播的可信度是最高的,而过去的时代,提到宣传推广,指望大规模的人际传播是不可能想象的。而当今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的日益雀跃,确实已经具备了重新考虑人际传播来推广产品/概念的条件。类似点对点、点对面交融的网络特制,是公私领域的独特整合,既有公领域信息传播的规模,也有私领域亲和力强、可信度高的特点。这不是广告,也不是公共关系,或许该有一个类似“网络人际”的名词诞生,来让我们研究它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动力理论:信息和意见如何源起、流动、偏离和强化,相关机构如何基于市场公平的原则巧加干涉来达到目的…… 
   
   当然,这仅仅是我一缕狂想,它说着便已消散于暴雨后的灰雾。只有我,还面对着《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信心满满、恣意组织着挽歌与预言的书,想到不着边际的未来里去,并深感人世繁杂、险恶难测。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