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年史》:刻印人类科学进步足迹

    “这部书填补了出版空白,满足了公众需求。”谈起刚刚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科学编年史》,古稀之年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感慨万分。

    16开本、914页、186万字。这部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学编年史》以编年体形式叙说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事件,时间跨度为从公元前1.9万年至公元2000年,覆盖数、理、化、天、地、生、医、农、计算机九大领域,近1800个条目,配有1000余幅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精美插图,刻印了人类科学进步的足迹。

    汇集一流作者队伍

    “此书从立项到全部面世历经近8年时间。”当时还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资深科普编辑的卞毓麟一直参与了《科学编年史》的编纂工作。2004年退休后,他坚持退岗不退职,仍参与此书的编纂。

    卞毓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为《科学编年史》成立了编委会,邀请科学领域和科学史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任编委,仅搭建各学科条目框架就耗时3年有余;条目撰写则由各领域的一线学者和科普专家担纲,作者队伍由120余名国内一流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普作家组成,我国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担任主编。

    “可惜席泽宗先生未能看到成书。2008年12月席先生突发脑溢血逝世,我们在‘出版说明’中表达了对他的告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世平说,项目自2004年启动开始,席泽宗先生就为编写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在学科平衡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各学科编委还有王元院士(数学)、汪品先院士(海洋)、胡亚东先生(化学)、杨雄里院士(生命科学)、李文林研究员(数学)、钟扬教授(生命科学)等多位各个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了解了《科学编年史》的价值之后欣然为之作序。在数千字序言的最后他写道:“我相信,作为一部有价值的科学史读物,《科学编年史》将能促进广大公众对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而言之,希望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在领略科学史实之际,更能感受科学发现背后‘兼容并包’与‘创新’之重要。有了对创新的追求并为之辟出一方沃土,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科学大师。”

    “能够邀请120余位各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承担编写工作,实属不易。”王世平告诉记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采取了“打统战”的方式,由分管社领导总体负责,从不同编辑部门抽调编辑骨干组成出版小组,分学科跟踪进度、编辑加工,然后再将所有条目全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本书投入的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审稿人员多达40余人。”

    编年体形式呈现科学通史

    当今科学史著作中宗旨、视角、体例各异的相关读物不可胜数,科学史著述时有新篇,但编年体的科学通史类读物却踪迹难寻,尤其是至今尚无一部既具规模、又辅以丰富插图的科学编年史

    “科学的发展本来就像一部交响曲,各个学科都是同时往前推进的。我们通常熟悉的是各个学科的分类发展史,就好像从交响曲中单独听听小提琴或者双簧管的独奏,但是整个交响乐合奏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效果呢?这就需要用科学编年史的方式来呈现。”卞毓麟说,《科学编年史》完全按照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就。“这样写的好处,一是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每个学科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个科学齐步前进;二是便于读者翻阅,如对于一段时间内、一个时代内的科学发展的全貌状况,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获知。”

    著名科普作家金涛表示,《科学编年史》与以往出版的以学科划分的科技史最明显的差别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回顾和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它打破了国别的界限,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以时间为标尺,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进展,包括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徐徐展开,如同一座长长的画廊。

    金涛认为,以时间为尺度论述科技史,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各门学科的进展与创造发明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相。“当我浏览《科学编年史》时,仿佛乘坐一艘小船沿着时间之河顺流而下,随着时光之旅的时空变换,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从远古至今的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从而使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光辉旅程。”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