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长达70年超常增长期

    第二部分后三章对2013年至2049年后36年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的图景作了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对生态建设、国土整治、能源资源、人力资本等战略性瓶颈要素的投入足以替代美联储支撑的国际超常购买力;而供给方面只要对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进一步的改革,便可以保持超强的投资驱动力,从而继续保障增长投资支撑。基于此,作者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36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可达7%左右。其中,2013-2031年前18年为8%左右,2032-2049年后18年为6%左右。为保证新增长阶段超常增长目标的实现,作者提出了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和建设国家理财体系的建议,并对国家发展战略基金的投放领域作了具体分析。作者还对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内涵和运行机制作了细致描述,并对下一步改革提出了具体设想。

    《超常增长》为何引人注目

    对于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社会上一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压低消费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依靠过度投资所致,还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果等,不一而足。《超常增长》对这些说法也在不同程度上作了回应。

    作为一部富有原创力的著作,《超常增长》在理论上的探索引人注目,对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国内少有的对中国经济作70年长周期分析的著作,特别是书中对2013-2049年后36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树立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一段时间以来,特别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逐渐失去由美联储驱动的国际超常购买力的现实,使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有不同程度的担忧,甚至有人看衰中国经济。本书从常规增长和超常增长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虽然推动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内外因素均已发生重大的变动,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即使转向内生型经济增长的道路,供给与需求两方面仍然存在着新一轮高速稳定增长的空间和基础,进而从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与环境建设,能源与资源,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国防建设,积累、投资与消费等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最终得出,未来36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仍将维持在7%左右,而这意味着到2049年,假设同期美国经济年均增长仍保持在2%的水平,那么人民币与美元即使按5:1的汇率计算,中国经济的总量也将达到美国的3倍多,而人均GDP,按中国人口15亿、美国人口3亿计,中国大约是美国的70%强。

    该书还对中国经济1979-2012年前34年年均高达9.98%的超常增长速度作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比如,作者指出,在需求方面,由于中国比较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稳定地提升了国际贸易规模和贸易盈余,用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抵消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从而在前34年形成了很大一块超常购买力,产生的中国经济的年均超额增长约为2%。本书还进一步分析,超常购买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家庭的储蓄赤字、产业的贸易赤字、政府的财政赤字,这三大赤字的背后则是美元的过度发行。关于2008年肇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西方社会一直指责是中国经济失衡所导致的。本书指出,过去30多年中美两国同时实行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中国追求的是不平衡的高速增长,特征是所谓的“三低三高”,即“低工资→低消费占比→低内需市场,高投资→高增长→高外贸盈余”;美国则是维持不平衡的赤字经济运行,即“低投资→低增长→高外贸赤字,高资产泡沫→高消费→高家庭赤字”。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无意中形成了互补性战略配对,各自均以对方为依存,缺一不可,其长期后果则是两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失衡。作者进一步指出,世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将取决于中美两国战略与模式同步转型能否成功。应该说,这一关于世界经济失衡原因的分析是比较客观和公允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