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没有明星分析师

  
  在中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发展,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证券分析师,也称股评家,但却鲜见被社会公认的优秀证券分析师。相反,股评家的名声不怎么好,他们中的某些人与庄家沆瀣一气,成为庄家的代言人。据说,深圳曾作过一项调查称,股评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与“三陪”小姐相差无几。
    其实,股评家有这样的劣名声,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股评家。这与我国的股市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金晓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中国股市在初创阶段时,市场处于封闭状态,股价的高低与宏观基本面、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多大关联,一个公司的股价只要有庄家光顾就可一路上行,而不管其是否亏损还是赢利。所以,投资者宁愿只听消息而不顾基本面去做股票。一时间消息满天飞。也就是这种低层次的市场需求,使得股评家为迎合这种需求,经常做出“庄家已介入,就要拉升”的看图评股的言论。一切为了股价,种种不规范的行为层出不穷,编造、披露虚假信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欺诈客户现象时时发生。试想,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规范的证券分析师会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金晓斌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后、也是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说,《证券法》的实施意味着证券市场不规范时代的结束。证券市场开始走向规范、理性和价值投资。而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作用开始逐步显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一大批职业证券分析师,通过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分析研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建议。
    金晓斌说,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股票市值占我国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10.2%上升到2000年底的53%,交易品种不断增多,由原来单一的A股、B股和H股,增加到包括国债、可转换债券、基金等多种交易品种,对这么多品种进行交易,没有专业水平的分析指导显然是不行的。机构投资者往往需要通过价值发现,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度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获得价值增值。所以,机构投资者在信息容量、信息质量和信息层次等各方面都对证券分析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市场的这种变化,我国证券分析师正在改变以往看图说股的分析方法,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那么,除了服务于机构投资者外,分析师又将如何为中小散户服务呢?
    金晓斌说,随着网上证券交易开展,证券分析师通过网络为不同类型、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贴身化的互动服务。
    华夏证券研究所周赛平在介绍法国证券分析师时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分析师,应具备6个方面的职业素质,一是广泛的知识面。不仅熟悉证券市场的各个方面,而且必须了解具体的某些领域。二是良好的外在形象。分析师要能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好感。三是开放的思想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可以更多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四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喜欢和善于分析问题,面对众多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去伪存真,分析师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五是笔头表达能力强。因为分析师要经常提交书面研究报告,要求文字能吸引人。由于基金经理们每天要读厚厚一叠材料,那些普通的报告就非常容易被忽视。六是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即使你有充足的理由,还要善于表达,这样客户才能相信你。
    “什么都懂的股评家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的证券分析师。这是个发展趋势。”金晓斌最后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