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常常有好事却是很少有故事,我的意思是说,在寻常的记载好人的文章中,好人好事是一种定式,好人除了做好事再无其他。生活中的好人很可能非常鲜活,有很多生动、传奇的故事,但是一旦被写进文章,总是难免枯燥乏味,基本感觉是好人好事的传统模式。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了一个好人,实际上是十五个好人之一。十五个写作者写十五个好人,这是《金杨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本体例。事先大家有一个约定,要写好人的故事,不局限于好人好事。因为好人好事的焦点是在好事,好人故事的核心是在好人。何为好人?不再仅仅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人,更是有人性力量和人文价值的成功者,是一个对他人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人。这些人就“卧底”在一个叫做金杨的普通社区里。钱勤发采访的哈丽莲,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播音员,一生坎坷,却是一生乐观,这一位回族老太太,在社区里担当了少数民族联络员的志愿者,三年前,她以社区居民的名义,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的荣誉,是全国的唯一。何菲笔下的王凤英,仅仅是社区的扫地工,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是扫地扫出来的,扫帚不大,情怀不小。管继平采访的是刘剑英,十几年前是一个弱势的残疾人求助者,十几年后,却是一条心理热线的主持人,为求助者解疑释惑。我在解放军4805厂采访了厂副总工程师林华卿,她的父亲林遵是东海舰队的副司令,她的曾叔是林则徐,她自己承担着中国海军军舰维修的重任……十五个人,都是对他人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人,都是令人崇敬的好人。他们每一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传奇故事。 这些传奇故事一方面是文章的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编者在形式上刻意和求新。翻过此书的人都特别喜欢每一个好人的附件——“个人信息卡”,既有当事人的个人简历,也有他们不同年代的居住情况、交通工具,喜欢去的大型商圈……这就是所谓对生活的折射了。 辞书的腰带上有四个“真”——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真实记录。读完十五个人的故事,想到的也是一个“真”,真是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