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之初,印象最深刻的课余读物是《封神榜》,对那半文不白的字句多半是一知半解,但生动的神怪故事足以引起幼小心灵的无限遐想。及长,便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各类武侠小说整日作伴,由此萌发了对英雄的崇拜,而心目中的英雄是武艺高强、光明磊落的侠者。 后来浸淫于俄国文学,可能是上世纪50年代许多青年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我二哥当时在育才中学读书,酷爱文学,不时捧回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1956年暑期,他带回了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当时我已经读过莱氏的一些诗作,特别喜爱他隽永的诗句。《当代英雄》中围绕着主人公毕巧林以及贝拉、梅丽、维拉所展开的故事,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和应了一个青年人对热烈的感情的渴望,以及对异域生活的充满好奇的憧憬。我为毕巧林的境遇唏嘘不已,而维拉最后给毕巧林的信所唤起的情愫至今仍犹同身受。几乎是在同时,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梅丽小姐》(俄文原版,中文字幕)正在放映,我接连看了两遍,既为了那令人动情的故事,又为了电影所展示的高加索沐浴着奇特光华的山川。我至今还记得梅丽的那句俄文台词“因为我爱毕巧林”---那是我当时唯一能听懂的对白。 自此之后,我一直对“当代英雄”情有独钟。在大学时代,我阅读了俄文原作,感叹于作者使托尔斯泰也为之倾倒的高超的文字艺术;在初读《当代英雄》40年后,我在访问圣彼得堡时购买了原著留作纪念,并二度在莱蒙托夫的塑像前留影。我至今仍然能背诵毕巧林那段精彩的独白:每当回忆往事,我常反躬自省:我为什么不想踏上命运为我安排的、可以期待恬静的愉悦和心灵的温畅的道路?……不,我不会臣服于命运的安排。…… 当故事所激起的波涛平息之后,我开始思索这“当代英雄”的涵义。我当时少不更事,未得其解;在之后几十年生命的历程中,这个问题不时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我看来,也许这是因为毕巧林对人生、对社会的诸多问题深刻的思索,以及他在自己的行为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精神的某一侧面吧! 英雄总是少数,即使在“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只能是少数。对芸芸众生来说,应该做的,是在建立英雄崇拜的过程中,不断思索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思索,已经贯穿了我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