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豹纹的历史

    《山海经》中这样描述西王母的形象:“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说,所谓豹尾虎齿,反映了原始人着兽皮留尾的服饰形象。并说这种服饰在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青铜滇人舞女中,表现得更为真实具体:这些舞女有人着虎尾,有人着豹尾,但比动物的自然尾长,都截短了一些。——这恐怕是中国服饰史中,豹子作为一种设计元素的最早记载。

    不过,在中国古代,豹元素是男装的专利。就像《诗经·郑风·羔裘》中的诗句“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豹饰指皮袄袖口的豹皮装饰。这是有讲究的,按《礼记》的说法,“君用纯物,臣下之。故袖饰异皮”。而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文物中,一个彩绘武士俑身着布满高度疑似豹纹图案的楚衣,显得英气勃勃。(见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豹纹在中国古代是有深远寓意的。汉代刘向著《列女传·陶答子妻》载:“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

    幼豹成长褪毛后,才能长成美丽的豹纹,所以也有“君子豹变”的说法。唐人李德裕在《望匡庐赋》中这样演绎“豹变”:“豹文忽变,蔚然以姿;蝉緌更新,倏然而脱。”周代起,天子车驾中就有豹尾车,即取“君子豹变”之意,尾是谦虚的意思。

    豹纹虽美,但豹皮太硬,做成皮裘不够轻软厚密。按照《淮南子》的说法,“豹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豹裘不及狐裘矜贵。所以一身豹皮给人硬朗粗犷的感觉,比如《天龙八部》里写到的身穿豹皮衣帽的飞豹队。而在清代,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皮间以豹皮,月白缎里;二等侍卫端罩用红豹皮,素红缎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端罩用黄豹皮,月白缎里。(端罩指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

    豹是勇武的象征,古代将帅的旌旗上,或饰以豹尾,或在旗帜上绘豹文。《晋书·沉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到了明清时期,豹子成为武官官服补子上的图案之一。区别在于,明代四品武官补子绣豹,清代则是三品武官补子绣豹。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京剧《游龙戏凤》中那位行事荒唐的正德皇帝,斥巨资在紫禁城和西苑之间建了一处别苑,名为“豹房公廨”,在这里声色犬马。朱厚照每天召集各色女子(包括来自西域的胡女)入豹房承应,“歌舞达昼夜,犹以为不足”。且他自命雄武,自封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只是威武大将军是从一品衔,按明制,官服补子应绣麒麟,那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弄个三品武官当着,补子还可以很应景地绣豹呢——不过皇帝给自己封官,这事情本来就够荒唐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