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已经出版的《老子》,“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将共出版7卷,大致按照《汉书·艺文志》“六略”的顺序来编排:第一卷:《苍颉篇》;第二卷:《老子》;第三卷:《周驯》、《赵正书》、子书丛残;第四卷:《妄稽》、《反淫》;第五卷:数术类文献五种,即《荆决》、《六博》、《雨书》、《揕舆》、《节》;第六卷:日书类文献三种,即《日书》、《日忌》、《日约》;第七卷:医方。目前,竹书各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正在按计划分头进行,除已出版的第二卷《老子》外,第一卷《苍颉篇》和第三卷《周驯》、《赵正书》等文献也已形成初稿,即将面世。
简背划痕或将解开竹简制作流程
在整理这批西汉竹书过程中,研究者还得到一个意外收获,有可能解开竹简制作流程之谜。2010年初,研究者在整理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时,了解到其中部分竹简背面存在整齐的刻划痕迹,于是重新检视西汉竹简,发现大多数竹简背面也存在既浅且细的斜直划痕。简背划痕现象,最早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09级本科生孙沛阳同学,于2010年1月参加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工作时发现的。他还观察到包山楚简和上博楚简也存在类似的墨线和划痕,并推测这类痕迹与竹简编联有关。
从测量数据看,划痕全部位于简的上部,一般每简各有一道,少数简可见有两道划痕,或未见划痕。这种划痕应是竹简编联成册时为防止散乱而有意留下的标记,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发现相邻竹简背面的划痕大多能够前后衔接形成一条条完整的“划线”。这些划线都是从竹简上端开始,向右下方斜行,划至竹简中部。
从这个规律,研究者推测出了当时制简的方法。研究者推测,制简工匠先在截成适宜长度的竹筒上划出螺旋状的划线,然后再将竹筒劈破,制成一枚枚竹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