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兴味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

    来北京的时候,有朋友屈指数说几家较有影响的书店,美术馆旁边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算在其中。朋友附带着强调:那是极有情调的处所,是“小资"”们必去的书店。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在通往二楼或走向底层的楼梯上,坐着看过书。这被视作是一种品位,或某种代表优雅的象征。听起来觉得有趣,一如巴黎蒙马特高地那些未发达的穷艺术家坐在街头小咖啡馆神聊他们的创作,都有今番沉寂、那时花开的滋味,显露出诡异的做派和怪秘的思想。因为去过香港三联书店,初来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我对店堂感觉很平常。不要说与香港三联书店相比,就是深圳华强北书城和振兴路书店,堂内设计和书籍布置,都比这里好。虽然谈不上情调韵致,但背景音乐轻轻泛起,逛书店那份惬意便多了一些细节。再看店内所卖之书,精致中透着风情,让人领悟到这家书店之所以被追捧,少不了这些时尚读物的引导,受现代读者的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书店一楼卖的是文艺、旅游、美容餐饮和商业管理书籍。书架之间排列紧密,留给读者驻足的空间不多。但书架上置放的盆花,绿意撩拨出春天的舒展,似乎空间也随之开阔了。二楼专卖艺术类图书,各种中外画册、美术全集等大部头摆满一室,让人目不暇接,不知该从何看起。第一次来这里闲逛看书,果然那道楼梯上倚坐阅读的风景犹在,随弯曲的楼梯蜿蜒望去,满目流溢的是静幽的文化气息,成了这家书店别一种温馨的特色。据说当年书店内部曾有人对读者滞留看书颇含非议,提出改造楼梯,时任总编辑的董秀玉胆识过人力排众议,为书店保留了这份清雅。现在沿梯而坐的不仅是年轻人,也常见白发长者执卷而读。有读者干脆摊开自己的本子,做笔记摘抄,也有将书内的图景用速写描摹作自己的资料。所谓书店情怀,要算这两条上下的梯道间随遇而安的文化图景最感亲切了。

    在书店底层靠墙的书架顶端,我找到一册落满灰尘的《开有益斋读书志续志艺风藏书记 续记 再续记》精装本。那一种“相见欢”的惊喜,像他乡突遇旧爱,容颜虽改温情犹在。不需过多思考,立即踮脚伸臂将书握在手中。这是中华书局1993年的影印本,印数一千册,算起来出版也有十多年了,竟然没有卖掉。或许这要感谢“小资”们的怀旧水准一时还徘徊在民国的胭脂上,来不及排遣缪荃孙那一窗晴日里徐徐轻展的浮世烟云。我招手叫来服务小姐,询问这本十年前的出版物能否按旧书打折。服务小姐先是将书上尘埃擦拭干净,然后依了我的说法一路小跑去请示店面经理。结果十分有趣:店面经理眼盯着版权页上的出版时间略略沉思说,“是好书,但在我们这里卖不掉,九折给你吧。”随后又说,他们从未遇见读者要求打折的事,也没卖过折价书,我是第一例。

    来京工作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仍是我常去的书店。说不清为什么,我在这里买书并不多。除了购买未及订阅的《万象》杂志,我来这里一是浏览书籍的装帧设计,为自己编辑书籍寻感觉;二是了解最新的阅读走向,为选题策划找启示。过去出版界的朋友聚在一起,常常会谈论和交流各自的选题安排与编辑计划。现在却不同,选题策划成为书籍市场的细分工作,选题计划变为商业机密而缄口不宣。在留白的空间,逛书店有时候并不全为买书,到三联书店翻翻检检,捧着一些不常见面的编辑朋友应市的新书,每每从书页间飘散的墨香中,嗅出他们深藏的思想,也触发自己心底的思绪。偶或与作者约见谈稿,同来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二楼咖啡廊小坐,在四周堆满书籍的环境中商议书籍的编辑和出版,雅俗庄谐都在眼前,挡不住的是那飘散的缕缕书香。清人朱绪曾“开卷有益”的读书兴致,从心头悄悄弥漫开来,笑盈盈在眉梢掠过,俗务烦忧都忘却掉了。

    香港天地书店

    每回到香港逛书店,见到很多书都想买,十几家或几十家书店逛下来,肩挑手提背驮全是书,逃荒避难似的负载着搬运回家,那滋味那甘苦那感慨不是“不与外人道”,而是“更与何人说”。然而逛书店本是找乐子,难免要吃苦头,苦中作乐可视作一种境界,独乐其中任由岁月老去,往往这样的书痴都是终其一生痴心不改。2008年秋天到深圳参加读书月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择一日请深圳的书痴王磊先生带领去香港淘书,第一站便是天地书店,隶属天地图书有限公司,这家书店在香港开有两家店,一家在尖沙咀靠近加连威老道,另一家位于湾仔。多数内地去香港的读者喜欢逛湾仔这家店,因它在香港为第三大书店,排名在三联和商务之后。店虽开设在临街路边,但门脸并不大,不熟悉的人常会因它不显眼而错过。进门拐弯下楼到地下,才是书店经营的场所。香港临街的铺面金贵,书店多设在二楼或更高的楼层,惟独天地书店设于地下室,让人觉得香港虽寸地寸金却也有文化的容身处,似乎文化最适于渗透,上天入地皆须自然,若经推广或普及,反倒失却了价值。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