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洲《逛书店》

    说起来真是把我气死了,有一回我在北京工作完了,跟一个年轻的小同事,我说我要去某家常去的书店去看书,然后我这小同事说那行,我也好久没去书店,我开车载你去,顺便我也去逛一逛,那好,很高兴去了,然后我还事先提醒他,您得小心,我一逛书店没有三四个钟头我出不来的,您有空等吗,您要是忙的话您就先走,没关系,我慢慢看,他说没事,没事,一块,结果果然他也真的乖乖的在那个书店里面待了三四个钟头,我觉得还不错这年轻人,这么年轻,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也喜欢逛书店,然后走了,走了我推着个车子去买单。

    然后我发现我旁边这个年轻人他什么书都没拿出来,我说你不买书吗今天?他说我会买的,我说您买,怎么现在没见到你拿书出来结账呢,他说我都拍下来了,我说什么意思,他说原来他是拿手机在这个书店里面看到了什么书他想买,他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话,他会用手机先拍照,然后回家就上网在网上书店再去买回它,那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当然是因为网上书店便宜许多。
    
    于是我就破口大骂他一顿,我说你什么话,你来到了全北京其中一家最好的书店,这书店多么的难得啊,你今天在这逛了三四个小时下来,你把它当成一个样品房来了,看了样本,回去在网上书店买书,多对不起人家,这真是,不过算了,时代大概就是这样子。
    
    于是慢慢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再过二三十年,我今天所钟爱的,我曾经所珍惜的这些书店,也许都将不复存在,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新要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去逛书店呢,我给大家介绍这本书,杨小洲他写的《逛书店》,这本书其实是杨小洲在过去几年来陆陆续续的在报刊上面写专栏,就专门谈他逛书店的一些故事,专门去讲他在全国各处逛书店的一些经历,当然我这么讲夸张了,也不是全国各处,你翻这本小集子你就看到他里面逛的地方还是挺集中的。
    
    比方说北京,这里面就说道,在北京逛书店有些很有名的书店,这里面都提到了,当然是很多人都去过的,只不过我发现我这个人就是看书有个习惯,当然我也很喜欢去逛新的没去过的书店,但是最终还是老爱去原来常去的那几家,好像书店跟他的客人之间有种缘分或者是气味相投的考虑。
    
    而小洲兄就比起我简直是要到处采花的采花贼,什么书店都得去沾一沾,什么书店都得去逛一逛,比方说像北京的三联韬奋,这当然是个好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人去那不是为了买书的,像他这样的,他说在这个地方有时候并不全为买书,到三联书店翻翻捡捡,捧着一些不常见面的编辑朋友印式的新书,每每从书页间飘散的墨香中,嗅出他们深藏的思想,偶或与作者约见谈稿,同来这里小坐,那么所以说到底这是个来见人的地方。
    
    我们看这本小书就发现了他果然在全国各地的书店都会碰到不少人,而有些人还是全国各地的书店里面顶多会碰到的同一个人,比如说这里面谈过几次的陈子善老师,这也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你会在很多不同的城市的书店都能够看见他,如果你认识他的话,你会发现平常简直不用约见面了,直接在书店碰就行了。
    
    我发现今天很多人,也不是很多,是很小圈子一帮人,还去书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碰人,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书店会撞上什么人,那些人也许你平常也没想过要刻意去约,但是碰上了在书店见着了,要是书店旁边有咖啡坐或者书店里面有地方能坐下来聊天喝茶,那也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你看书看着,然后又能够见朋友聊聊天,两样都不误,你想想看这多好,然后我在这本《逛书店》这本文集里面,还看到了一些书店是我从来没去过的,我希望今天我介绍它的时候这个书店仍然存在,我就有机会再去看看它了。
    
    比如说这里面有一家书屋叫鲁博书屋,什么叫鲁博书屋呢,原来是鲁迅博物馆旁边的一间书屋,这个书屋既然叫鲁博书屋,那么所以里面卖的大部分的东西都是跟鲁迅相关的,那么这个书店虽然小,但是书却堆的满满的,很多人专门来这里面看有没有找到一些外面已经找不到的书,比如说捡到一些鲁迅著作的老版本或者纪念物,也还通过他形成了一个交流藏书票的一个好有趣的一个小圈子,希望这家书屋还在,我下回到北京就要去这个书屋看一看,怎么以前没去过呢,可见我是个没去过鲁迅博物馆的人,对不起鲁迅先生。
    
    然后去逛这些书店,如果真是有意思的书店,你还可以跟他的书店的店主聊一聊,比如说这里面他就说到的,闲逛一些书店,比如像采薇阁书店这样的地方,也在北京,他与店主相识交谈,询问一些关于书的消息,仿佛见到书店不免要想到书与书店主人,三者连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书与人的故事,这个情形很像钱钟书先生吃到鸡蛋觉得不错,便心生要见一见生蛋的母鸡的愿望,这个愿望将来在钱钟书笔下听起来很可笑,然而就像小洲兄讲的,爱书人大多有此癖好。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