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幻小说走向繁荣

  引进拓宽视野 原创奠定基石

  国内科幻小说自《三体》畅销后,今年飞速发展。据科幻业内一直处于领军地位的《科幻世界》统计,全国2012年度迄今已出版翻译科幻图书55种、原创科幻图书96种,销量和社会认可度有巨大提高。出版商务周报记者采访了《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库总统筹贾骥、接力出版社少儿读物事业部总监周锦,就今年科幻出版进行了梳理。

  引进与原创并进

  姚海军一直将科幻出版作为一个产业,认为出版者要适应变化,提供新的平台。姚海军回忆,从2002年底,《科幻世界》就做了长期图书出版规划。当时国内亦有一些出版社引进科幻小说,但数量有限,也不系统,国内原创科幻更是少见,科幻图书的销量一般都只有六七千册。姚海军认为,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呼唤前瞻性的科幻文学,将自身出版计划定名为“科幻图书视野工程”,是因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亟需打开视野。作家们需要打开视野,深入了解西方科幻的创作现状、创作流派和发展潮流,以保证中国原创科幻的高起点;年轻的读者需要打开视野,了解最新的科学幻想,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幻研究者也需要打开视野,阅读第一手资料,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视野工程共分四个系列:引进国外科幻经典名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引进国外奇幻经典“世界奇幻大师丛书”、引进国外流行科幻“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以及抚育原创力量的“中国原创科幻基石丛书”。

  《科幻世界》2002年最初引进的是美国科幻作家杰克·威廉森和罗伯特·谢克里的作品。开始非常谨慎,首次印刷仅3000册,迄今印刷11次,已销售3万余册。而销量最高的小说《三体》,销售已达40万套。姚海军自豪地说,十年来科幻市场有了很大改观,“原创科幻图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翻译图书,没有学习、借鉴和积累,以及开阔的视野,就不可能有如今国内科幻的爆发式发展。”姚海军总结说。出版商务周报记者统计,《科幻世界》目前常销科幻图书多达169种。

  营销方面,科幻作品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年轻人,尤其大学生居多,因此更重视网络营销。《科幻世界》与京东、当当、卓越亚马逊展开合作,科幻迷自己也开设了一些相关淘宝店,虽品种不多,但很专业。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营销也运用颇多,如微博、博客、人人网等社交网络。 

  新星出版社在2012年推出幻象文库,开始启动科幻文学的出版,并从大师、新锐、经典、流行等多条产品线全方位打造科幻出版的新星品牌。贾骥介绍,科幻图书已出版10个品种。科幻大师奥森·斯·卡德编著的《大师的盛宴》,在8月末出版后,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已加印两次,累计销量1.5万册。随后,英国科幻大家伊恩·班克斯的“文明”系列也即将上市;明年,尼尔·斯蒂芬森、威廉·吉布森、沃尔特·米勒、吉恩·沃尔夫等世界一流科幻文学大师大作,都将陆续被推向中国市场。

  贾骥介绍,该社的类型文学出版,以“午夜文库”起家,主要以侦探、推理小说为主,经过长时间市场检验,积累了出版类型文学的经验,经过几年筹备,能力逐步增长,在2012年产品线终于上线。侦探推理与科幻两大板块的读者会有一定交集,在侦探推理图书出版中积累的忠实读者,可以过渡到幻象文库。

  营销需考虑读者特性

  目前,中国科幻作品的插图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插图作者良莠不齐,人才储备不足。但姚海军认为,文字所展现的空间,永远不是画面所能传递的。对科幻小说来讲,文学的魅力在于给人无限大的空间自由联想。在封面设计和装帧方面,科幻小说封面浓墨重彩、夸张、超现实,一些学者认为不够雅致,不愿意摆放在书架上,姚海军则认为不应忽视科幻小说属于通俗文学这一层面,为满足多数读者需求,西方科幻小说也采取通俗的装帧设计。

  姚海军认为,今天的科学日趋进步,系统更复杂。现代的科幻小说融入了文化、历史、生物、天文等各领域知识。科学素养仅仅是科幻作者的要求之一,并非科幻小说的全部。钱莉芳是历史教师,所写的科幻都与历史有关。刘慈欣、王晋康是工程师,小说中有大量令人目眩的未来技术。在一些科学家眼中,科幻小说可能存在一些科学问题。但它的价值是激发想象力与探索未知的欲望。

  在贾骥看来,图书营销范围很广阔,策划、编辑、制作都包含营销因素。在图书制作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考虑读者群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版计划,比如科幻有赛伯朋克、太空歌剧等各种类型,要考虑读者的偏好寻找选题,才容易获得读者认可。图书的质量是图书营销成功与否最为重要的前提。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