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热渠道冷折射电子教材尴尬

  在电子教材一派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下,它的渠道建设似乎并不通畅,尤以传统纸质教材发行的主渠道——发行集团表现得最为明显。产品热渠道冷,电子教材面临怎样的尴尬?原因何在?或许正如多位受访者所言:电子教材的推广发行还没到真正“质变”的时候,现在得有耐心。

  600亿?1000亿?虽然眼下对电子教材产值的预测存在差异,然而这个行业却是前所未有的热闹,数字校园、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点读笔、网络光碟等产品频亮相、多试点,政府部门、出版机构、终端生产商、教育研究所等力量也纷纷强势介入。与产品方兴未艾形成对照的,是渠道的不温不火甚至有点冷,特别是在以发行传统教材见长的新华渠道。

  记者询问了国内28家发行集团,均表示电子教材未进入2012年秋季教材征订范围,其中14家明确表示没有电子教材的相关业务,5家左右已开展业务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余的或处于观望状态,或正在进行业态探索。

  有效市场需求尚待形成

  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计划用5~10年时间实现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校校通”工程与电子教材的推广何其相似,它们的目标都在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前者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为后者打下基础。

  十余年过去了,眼下电子教材的“气势”远超“校校通”工程——不仅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政策护航,还有新闻出版总署将电子书包(电子教材的主要形式之一)列入新闻出版产业的“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推动。从近两年见诸报端的信息可知,近几年进行电子教材试点的涉及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昆明等地。“已经采购电子教材的大都是一、二线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当地对基础教育比较重视,投资投入也很大,电子教材的先期使用和推广范围相应就比较广泛。”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教育科技分公司经理杨宏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如今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承担,主导权往往掌握在教育部门手中,他们会根据项目学校的评估情况来为项目学校配备相关设备。“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时下电子教材的推广、发行中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往往超过了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硬件水平与教育水平。”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中心主任助理王左银说。

  此外,电子教材目前仍主要以纸质教材的辅助或互补形式出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杨惠龙认为电子教材的实质就是一种电子教辅。作为最早进行电子书包试点的上海,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如此表述:“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发展,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和研究。”

  靠政府推动、处于辅助或互补地位,实际反映出电子教材市场目前还难以形成自发性需求的现状,少量试点地区而非相当规模的征订发行数量,盈利空间自然要大打折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主渠道的积极性不如出版社和民营公司。某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此并不讳言:“作为新生事物,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个接受过程,发行集团自然也会有一个观望期。”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发行集团有所行动。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云南新华表示已有相关业务正在开展;凤凰传媒也在积极推进包含了课文的标准语音、动画、名师讲解视频、学科辅助工具、设计制作工具等光碟形式的电子教材;内蒙古新华目前正在介入“人教版小学英语点读笔”等周边配套产品的宣传和征订调研中,杨宏伟透露,“已经和人教社订货,内蒙古地区所属十二个盟市在我们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广下陆续要求订货,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子教材市场趋于向好的态势。”

  助推上下游从供应商转型服务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推广电子教材的渠道主要是民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数码产品事业部媒体经理侯绍捷表示,虽然课堂教学使用的点读教材和配套教材专用的外研通点读笔与国有渠道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合作,但作为新兴产品,更多的还需要民营渠道拓展市场。

  多数受访者认为,电子教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对代理商的要求与传统教材不同——除了优秀的市场推广能力外,还要拥有过硬的产品演示和培训能力,在团队结构、人员素质、售后服务等方面要求均较高。“此外,由于传统教材和新兴的电子教材在支付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形成了以民营为主,以国有渠道发行为辅的局面。”侯绍捷补充道。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