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少年时读书,读演义,读武侠,读评传,在黄易先生的《大唐双龙转》里有这首陈子昂的诗,非常喜欢。头上两句,我用作论坛签名很多年。
更少年的时候,我读温瑞安先生的《神州奇侠传》,开篇有这么一段话。 “诸葛亮未出隆中前,曾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地方的卧龙岗筑庐隐居,后世的人为了要景仰他,于是在隆中坊以杜甫诗的二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悬其上。浣花剑派掌门人萧西楼有三个儿子,三儿子萧秋水,在江湖,未成名,在武林,无权势,但为了看两句诗而奔驰数百里者,萧家却只有他一人。”
“神州奇侠系列”,是我个人收藏的第一套书,时间大约是在1995年。
喜爱古诗词和人文风物,是我小时候看书受影响最大的两件事。虽然最终我没有成为那种,为了两句诗就会奔走千里的人。但我的确成了为一个脑海中场景,就会彻夜不眠的人。若干年后,我写书,我论侠,我谈历史,亦以此两点为基础。而《纵横》则是将此两点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书,方才我提到的两段经典,亦出现在书中。
这几年也有不少新人作者跟我说,正是读了纵横,才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我仿佛也从中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只是不知道会否真的有朋友受此书的影响,成为会为了两句诗就奔走千里的人。我相信好作品是能够影响读者的,我也相信文学之火是可以薪尽火传的。
《纵横》这本书,是写给这样一代人的。我们小时候玩骑马打仗,每每拿起木头的大锤、青龙刀总是爱不释手;每天晚饭的时候,坐在露天一面吃饭,一面听评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和《说岳全传》;我们收集香烟牌,去赌各种各样的“李元霸”;大人为培养我们的记忆力,逼着我们去背唐诗宋词,从“离离原上草”背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从“怒发冲冠凭栏处”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那时候的天空很蓝,那时候的交通还不拥挤,上班不用在地铁里挤成沙丁鱼,下班也不需赶上1小时的路才能到家。那时候我们还在学雷锋,还在梦想着长大成为科学家。日子单纯而美好。
再后来,电脑时代到来了,网络时代到来了……金融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了。
2005年我在写这本书之前,只是想对前几年接触到的东西作一个总结,比如说网游,比如说人工智能。在开始写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或许可以完成一个梦想。让水泊梁山的英雄,让三国演义的群雄,让隋唐之中的好汉,让横扫六合的大秦兵马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出现在“纵横五千年”的世界。
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创作过三国兵器谱和华夏神器两个系列,秉承一贯的风格,“纵横”依然说的是英雄的故事,是更多英雄的故事。
2006年时《纵横》出版了第一版,这次则是修订重做,是为重装珍藏版。当有人问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再版的,我笑称其实从刚刚出版开始,我就等待再版。正因如此,网上从来没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全文;正因如此,当版权一到期,我就积极努力的运作起来;正因如此,我一直没有对外宣布这个消息,因为我怕说出口就不灵了。
这里没有说第一版不好的意思,《纵横》在花山做的第一版,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创作履历上坚实的一步。亦是很多朋友口口相传,誉为经典的作品。我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今年在2012这个传说中的世界终结之年,《纵横》再次拿到一个第一,就是我的第一部再版的作品,想来颇为欣慰。当年我创作的这部书时还在“榕树下”驻站,而今网络文学早已物是人非,但漂泊的江湖路上,依旧有许多朋友携手相伴。
这几年我一直在埋头写《异现场调查科》,但回首来时路,《纵横》一直是我钟爱的作品。尽管第一次出版的时候,留下了种种遗憾,比如做为一本近30万字的长篇,最后没有收录“后记”。比如说,并不讨喜的封面等等。所以,在再版的时候,我们不仅加上了几年前写的“后记”,还添上了这篇“序”。
创作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和笔下人物拔河的过程。在纵横之前,我只是个写历史演义的作者,在纵横之后,我已经是能独立构架一个世界的人。在这本书之后,我很少写传统的历史小说,若干年中大约只创作了两个重要的中篇,分别是《项羽的乌骓》和《赤壁之战》。这次可能的话,会作为资料篇收入到书中。
无论是新老读者,相信你拿起的这本书会很厚,更相信这次的再版会很精致。不管怎么说,让我们再一次开始刀光剑影的纵横之旅,让我们再一次在诗魂词魄的世界里守望神州。华夏五千年,看我为你数遍英雄。
君天 2012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