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书风日趋放宕,代表书家如王铎、傅山等。丛帖中选录了两位大家的部分代表书作。其中,王铎的《王维诗》和《临圣教序》让笔者眼前为之一亮。《王维诗》选了三种帖,合为一本,其一为王铎不多见的楷书,其二为他临的阁帖,其三为题画跋语。王铎楷书有颜柳之风,此卷书于极不易书写的绫卷上,王铎在卷后题跋说,他没有见过董其昌在绫上书写楷书,或许,他认为董没有能力在绫上书写楷书,可见他的自负如此。史书记载他临摹阁帖十分专注并且一生不缀。这里刊出的临本,在实临、意临之间,学者可以留心。题画跋语是他自画自题,实乃他心手双畅之作,真情流露。《临圣教序》则让人叹服于王铎对王羲之行书的把握精准,一丝不苟,古代大家求实认真的精神真是值得后来者学习的。
入清以来,碑学大盛,邓石如一出,篆隶中兴,大开方便之门,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承其余绪,各具风流。丛帖中所选的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赵之谦《许氏说文叙》,吴昌硕《临石鼓文》均为四家的精品力作。他们以截然不同的书写方式来诠释对篆书的理解,不知后学者做何感想?
不难发现,丛帖中收入了各个时期代表书家的许多名作,展现了书家不同时期的书法演变历程,对于书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做书家相互间的比较,也具有参考意义,此其二也。
碑刻拓墨,兴于唐,盛于宋。有清以来,一纸佳拓,更是珍若球图。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帖庋集了国内外收藏的优秀拓本,包罗了自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来的历代名碑。
值得注意的是编者选本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有些法帖,编者将不同版本集于一册,以便学书者参照对比。《锺繇法帖》既是一例:此册收入锺繇两种版本的《宣示表》,一为潘刻淳化阁本,一为大观本,两者一瘦一粗,学者可自辨。
二王书迹,流传有绪的十分稀少,所以好的拓本就显珍贵了,世传以淳化、大观等帖为最古,这里遴选了二王尺牍著名者并以墨迹一起刊出。
有些碑刻,捶拓版本各有千秋,难别优劣。例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丛帖中选出两本,一为李祺本,一为三井本。李本温润,三井本劲健。从泐损的程度来看,自当是李祺本优于三井本。然而,世传欧阳询书以险峭著称,若以古人评论欧阳询书法的神采来看,三井本似乎更优,两者皆不忍割舍。因此,编者一起出版,给读者多了一份选择。
以往碑帖的出版,一般原碑完整印出,题跋较少出现,这对于那些喜爱碑帖的读者来说,是不能尽兴的。而这套“历代拓本精华”好处在于,编者把名家题跋列于帖后,为研究碑版的流传及版本的优劣提供了法门。如《石门颂》有赵之谦印记、锡山秦氏古鉴阁章、张廷济朱批题跋,此拓虽不是明拓,然流传有绪,亦为佳拓。《曹全碑》取明季“因”字未损本,后有沈树镛题跋,是目前所见最好版本。《华山庙碑》更是附录了众多名家的题记,读来大呼过瘾。此外如《礼器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怀仁集王圣教序》、《张猛龙碑》均为流传于东瀛的佳拓,堪比国内的优秀版本。
总体看来,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馆藏国宝墨迹”和“历代拓本精华”两套系列丛帖,无论选本还是印刷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更可贵的是编者有心:把两套丛帖当做学术丛书来编辑整理。我们知道,要把历代那些浩如烟海的字帖筛选出来,可供人临习,选家首先要具备眼力,这或许不足为奇。因为,经过历史的沉淀,那些优秀的碑帖犹如经过层层选拔,已经呈献给我们了。但是,如何在这些宝藏中,梳理出它们之间的文脉及传承关系,这就是编者见识及功力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做出一本本的碑帖这么简单了,我想这里应该有许多可以做的课题。同时,如何让那些“养在深宫人不识”的“闺秀”们展现于普通大众之间,这些都是出版者应该尽力去做的。聊记数语,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有想法的字帖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