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阵地
《申报》是社会新气象的倡导者。初创时期,《申报》馆雇佣一些孩童在马路上叫卖零售,从此开辟一个新职业:报童。《申报》号召市民关注城市发展,移风易俗。如缠足的废除、丧礼的改革、女性走向社会、禁绝毒品等。
上海为时髦之都。晚清社会,妓女和女生为最早的公众女性群体,因此在上海这个教育发达、妓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现象。“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于上海式样,亦不问其式样太半出于妓女之新花色也。”中华民国新立,上海出现洋服热,《上海时事谣》唱道:“文明真文明,改之外国货,红庙里面拜观音。时髦真时髦,脚穿尖头靴,头上戴顶外围帽。”不仅是上海一地,《申报》报道,1912年春季天津一地进口的洋服洋帽“已达一百二十五万两”。“两肩一幅白绫拖”曾是上海女子的流行时装,以致许多女子“颈拖白练接腰间,彳亍街头自往还”。大量更换洋装,使得都市青年感叹支出增加,“做上海人安得不穷”。
《申报》经常抨击贩毒吸毒恶习。1909年2月,来自中、美、英等13国代表汇聚在上海外滩豪华的汇中饭店里,隆重举行万国禁烟会。这个会议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多边性的国际反毒禁毒会议。从2月1日开幕到26日结束,《申报》不仅每天予以详细报道,还发表多篇社说,感谢各国协助中国禁毒,并颇有远见地预言,万国禁烟会“必为将来世界上绝大之纪念日”,“此会之效果,必能格外满足,而其为益于人类,非特中国前途之幸,亦世界各国进步之征也”。
《申报》也主张推广社交礼仪,倡导文明家风。30年代上海率先兴起“集团婚礼”,《申报》推波助澜,曾刊文比较各国结婚费用,指出结婚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英、法为1,美国为2,苏联为8,日本为20-25,中国最高达25-30。作者感慨道:“咱们样样落后,事事闹穷,处处束手,惟在结婚费用的豪奢一点,几乎考了第一。这也许是因为咱们为礼教之邦,所以就把女嫁男婚当做‘终身大事’,平时吝啬促狭不要紧,惟在男婚女嫁的当儿倒十分慷慨,甚至于拉扯、借当、变卖都在所不惜。何苦如此?原因就只有一个:讲面子,讲漂亮。”《申报》刊登上海市社会局的《上海市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及《参加新生活集团结婚须知》17条、《礼堂规则》10条、通知书式3种和《上海市新生活集团结婚申请书》等,倡议推行“在极度俭约之经济支配下举行极度庄严之结婚仪式”。1935年上海集团婚礼举办5次,有399对新人参加;次年举行8次,参加者达1500余人。集团婚礼打破了旧的繁琐习俗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受到社会欢迎,并推广到各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解放军进军上海时,毛泽东手书的《解放日报》报头已木刻完成,《申报》社被接管并成为了《解放日报》社。具有77年历史的《申报》走入了历史。
如今,《申报》创刊已140年。我们对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的开发和利用,还刚刚起步。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