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之影响中国,最重要时期是史量才时代。1912年史量才购下《申报》并锐意改革,起用进步文人,改变《申报》言论温吞水的状态,成为报界一面鲜明的旗帜,并对近代政治、文化社会之新陈代谢,产生重大作用。
《申报》自1872年创刊,出版了77个年头,计25599期,它是公认的近代第一大报,也是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中国第一条铁路开通,清王朝的覆灭,“九一八”事变,“七七”抗战……《申报》记录了许多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时光。
《申报》发行量最大,流布地区最广。近代以来,江南士人多将新闻纸叫作“申报纸”。出生于浙江浦江县的曹聚仁曾回忆说:“我们乡间,凡是报纸,都叫做‘申报纸’。一个专有名词当作普通名词用,可见这家报纸的权威。”即使是信息闭塞地区、妇孺及不识字的下层民众,对任何报纸都会统称为“申报纸”,这样的殊荣唯《申报》独有。同样,在晚清,北京的官员问候语中,有一句就是:“《申报》你看了吗?”不仅如此,20世纪初朝鲜创办的新报叫《大韩每日申报》,由此可见,《申报》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
起步上海影响全国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创刊。那时的上海,移民大量涌入,商业贸易繁荣,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申报》亦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申报》开办地点为山东路197号,1882年迁至三马路大礼拜堂南侧汉口路18号。到1907年,《申报》馆再度迁回望平街158-159号翻造新屋。这时的望平街还有了《新闻报》和《中外日报》,《申报》馆的老屋为《神州日报》所用,于是,以《申报》为核心,望平街逐渐成为上海报业的集中地,也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馆街。《申报》的创办方针是“此报乃与华人阅看”,它标榜代表民众之利益,不代表政党、政治集团的利益。报馆地处租界,清政府及后来的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势力很难伸进租界,这对《申报》秉持较为独立的立场办报非常有利。相比当时的中国政府,租界内的新闻管理宽松许多,这是《申报》得以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申报》之影响中国,最重要时期是史量才时代。1912年史量才购下《申报》并锐意改革,起用进步文人,改变《申报》言论温吞水的状态,成为报界一面鲜明的旗帜,并对近代政治、文化社会之新陈代谢,产生重大作用。
民族主义启蒙的窗口
1898年,法租界企图强征上海四明公所属地,引起上海宁波帮的愤怒,他们实行近代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罢工、罢市,《申报》详细及时报道了事件的进程,对上海宁波人维护正当权益予以支持。
1905年,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在审理黎王氏一案中,中方谳员与英国陪审官因女犯拘押问题发生冲突,《申报》及时报道事件过程,发表社说《论会讯公廨哄堂事》等,猛烈批评租界当局的野蛮行径。上海各界和团体激于义愤,闻警而起,“万臆一声”争主权,这标志着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觉醒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为著名的“大闹公堂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消极立场,从而引起各阶层民众的不满,《申报》顺应时代潮流,对国民党独裁发动严厉批判。是年10月10日,时评《从今年双十节到明年双十节——一年的新计划》中,提出要建设廉洁政府、提高民权和武装民众的三大主张,明确指出“民权高于一切,在民主国家中,人民为国家之主人,民权为天经地义,不受任何限制,无权之民即为变相奴隶”。为此,史量才积极支持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申报》上及时报道同盟的活动,发表抨击国民党统治的文章,12月20日,《申报》刊出《宋庆龄之宣言》,宣布“国民党早已丧失其革命团体之地位,至今已成为不可掩盖之事实”。《申报》对邓寅达被蒋介石逮捕、宋庆龄等积极展开营救、及邓寅达被押送南京秘密处死等作了连续报道,对国内外了解中国的政治真相,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对于蒋介石的禁邮令,《申报》进行顽强抗争,常以开天窗对应,1930年2月到10月,《申报》9次开天窗,以示抗议。此后《申报》多次拒绝蒋介石派员控制的企图。
对待外来辱华文化,《申报》也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不怕死”风波即其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