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书局重组两年实现“重生”

  一家不到30人的出版社,进军社科学术出版领域两年,即推出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翁同龢日记》等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经济上也迅速扭亏为盈。这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上海采访时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获悉的消息。该集团旗下中西书局2010年成立,凭借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和时不我待的转型实践,在竞争激烈的传统出版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进军高端社科领域

  据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社长张晓敏介绍,中西书局前身是百家出版社。2010年年初,根据出版业运作模式和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决定对百家出版社彻底重组,更名为中西书局,加快其发展转型。

  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重组后的中西书局决定向高端社科出版领域进军,并选择专业性较强、一般出版社望而却步的出土文献、域外文献整理出版作为突破口。集团给书局的定位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做原创、高端、一流精品,走以精品赢口碑,以口碑创效益的可持续专业化发展道路。

  围绕这一定位,中西书局先后与李学勤、裘锡圭、潘吉星等领衔的国内相关学科顶尖研究团队展开合作,发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汉语言文字史》、“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丛书等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重大项目,为开拓高端学术出版打下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被誉为“上古经史文献大发现”,在集团支持下,中西书局以最大的诚意和完善的编辑出版方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了“清华简”出版权,并在短短4个月内高质量地推出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去年4月,该书作为清华百年校庆活动向党和国家汇报的唯一一项文科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去年年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再度成为学界焦点。继“清华简”之后,书局乘势而上,又陆续获得“居延简”、“敦煌简”等多种重要出土文献出版权,逐步成为我国出土文献出版重镇。此外,中西书局还连续推出《昆曲精编剧目典藏》、《中国书院学规集成》等一批原创性、基础性、集成性大书。这些图书不仅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国家级奖项,也在专业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

  立足上海会通中西

  为了在强手如云的学术出版领域站稳脚跟,中西书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会通中西的上海,把中西交通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作为另一个聚焦点,做精做深。散布海外的中国题材文献,是国内出版界过去较少关注的珍贵资源,中西书局与中法历史学界合作,从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官兵回忆录中精选14种,推出《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民族屈辱史。

  该丛书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推出,产生巨大反响,一年重印三次。由此破局,书局还将推出数字化圆明园等系列图书。北京大学的梵文、巴利文、于阗文等域外古文献研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但相关出版物专业性强,销量有限。书局不计一时得失,“吃下”北大梵文贝叶经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几乎所有重要出版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

  书局还积极发挥中西文化交流推手的作用,推动优秀中国图书走出去,去年向荷兰输出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一书的英文版权,成功打入欧美主流市场;同时,从荷兰引进了《高罗佩学术著作集》的翻译出版权,致力推动对海外汉学的研究。

  化指为拳致力双效

  据张晓敏介绍,为适应出版发展转型,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为书局引进了多位具有学术出版经验的专家型编辑,组成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编辑队伍和管理模式再造。包括两名博士在内的一批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被引入编辑部。尽管“手头紧”,书局仍拿出不菲的资金开展全员培训,两年来,编辑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显著提升。同时,书局改革业绩考核机制,加大社会效益权重,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选题审批关,从而化指为拳,集聚有限的人力、财力于双效益图书的生产。

  方向正确,措施得力,重组两年来,中西书局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图书选题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11项,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3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位列全国社科出版社前茅,选题出版结构日渐完善。依托在出土文献、域外文献、语言文字等多个细分市场推出的一批拳头产品,中西书局不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更于2011年度实现赢利,完成了一次“涅槃重生”式的华丽转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