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情节的连贯性而言,第一部与第三部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整体节奏在第二部中被大大延宕了——如果对第二部加以精简乃至删除,《追日》会不会更紧凑好看,或者至少更讨巧一些呢?读罢全书,我确实怀疑,第二部是不是过于依赖原始素材,科学界内部的政治关系有没有必要用冗长的演讲稿和会议流程来表达(虽然这些足以乱真的文本也是文体家麦克尤恩赖以炫技的时刻),那些夹杂在其中的显然具有隐喻功能的段子(比如花了十来页篇幅描述的“抢薯片事件”)会不会失之牵强。不过,第二部的存在至少有一个好处:它凸显了本书的一大文本特色。整部小说虽然使用第三人称,但几乎全以主人公别尔德的视角展开。那是一双科学家的眼睛。在它们的扫描下,一袋油炸薯片是“一席化学盛宴”,“我爱你”三个字则“具有超自然力矩”,洗澡的时候会把自己看成“一尊颓败的‘肉身群岛’——山一样的肚子,阴茎顶端,参差不齐的脚趾——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从一片灰色的肥皂水海洋中穿过”。总之,对于出现在小说中的诸般事物——从伦敦舞蹈用品商店到北极圈冰原再到新墨西哥州的房车——麦克尤恩都借着科学家的视角用文学化的语言重构了一遍,其表达效果每每出人意料。你几乎可以透过文本,看到在访谈中自称“迷恋名词、热爱‘格物’”的作者手舞足蹈的样子。而这些奇峰突起的意象,格外集中在情节进展缓慢的第二部中。尤其是第二部的开头,别尔德在飞机快要降落前绕着伦敦盘旋时俯瞰全城的浮想,被英美书评人(其中有些人对这部小说整体评价并不高)交口称赞:
……无论他的视线落在哪个方向,这里都是他的家,是这座星球上属于他的角落……就像一块表皮又硬又厚的斯第尔顿奶酪那般成熟,像巴别塔那样充斥着纷繁多样的人性,像尼罗河三角洲那样历史悠久,像一栋有幽灵出没的停尸房那般拥挤,像一座吵吵嚷嚷的贫民窟一般喧闹刺耳。有朝一日,这个傲慢而古老的王国也许会屈服于各种各样的渴望,屈服于成为一座集墨西哥城、圣保罗和洛杉矶于一身的超级大都会的如梦诱惑,风化从伦敦开始,依次到梅德韦、南安普顿、牛津,再回到伦敦,组成一个摩登的四边形,将以前所有的篱墙和树木统统埋葬。谁知道呢,也许那会是一场族群和谐、建筑恢弘的凯旋,一座世界之城,全世界最教人艳羡的世界之城……
《追日》是麦克尤恩近年来野心最大也最受争议的小说,大西洋两岸的评论阵营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英国评论界普遍持肯定态度,而那些曾经慷慨地用无数个最高级讴歌过《赎罪》的美国人却表示不太能领会外表含蓄、内在阴损的“英国式讽刺小说”——也许只有《生活大爆炸》里的那种类型化的科学怪人才能让美国人心有戚戚?不止一个美国读者在亚马逊上宣称,被迫与别尔德这样贪吃好色、自私虚伪的机会主义者亲密相处三百页的感觉很不舒适,并奉劝那些对男一号的人品和相貌有所期待的读者(何况,除了这个人物的每一根汗毛都是立体的之外,其他人物都是扁平的)在购买前三思而行。事实上,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个很不可爱的人物,这个到最后声名狼藉却仍然对赶来拥抱他的女儿无法表达情感的男人(“他一边张开双臂抱住她,一边怀疑,现在假如他努力装作这就是爱,还有没有人会相信他”),承载着作者最深沉的悲悯。一个相信自己能拯救地球的人,其实连自己都无法拯救——这就如同我们宣称要保护地球,却从来管不好一个小小的更衣室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喜剧”更可悲?真相大抵是这样的:我们当然不喜欢别尔德,因为他就是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