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书友汇遭遇“读者荒” 市民更爱“听书”折射书店窘境

    上海书城淮海店的关门停业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实体书店前途的堪忧以及对阅读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其实,遭遇窘境的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上海书城淮海店、小朱书店这样名气响亮的书店。东方网记者在位于威海路上的静安书友汇了解到,开业2年来,集书籍销售、阅读、休闲为一体的文化驿站读者寥寥。
  
  巨幅的落地窗、暖色调的窗帘、雪白的欧式家具、摆满书籍的书架……走进位于威海路870号的静安书友汇,浓浓的书香混着淡淡的咖啡香味扑面而来。可是,与优美清净的阅读环境形成反差的是,仅有3、4名读者翻书阅读,400多平米的书吧几乎完全是空位。一名书友汇工作人员表示,中午和下班后人会多一些,但是很少会满座。
  
  据书友汇的一名负人介绍,2010年4月书友汇开业以来,至今共有登记会员1800多人,藏书5000余册,市民凭身份证免费登记成为会员后,可以免费阅读或购买心仪的书籍。藏书中大多为单本,所以涵盖的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不过这位负责人坦言,开业以来在此买书的市民很少,买过书的会员不到总数的5%。而前来看书的会员也很难用“多”来形容,除了一些中老年读者经常关顾外,年轻会员前常来读书的人数较少。
  
  为了吸引读者,书友汇每逢周末会举行公益讲座,内容涉及国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各门类,并均由大学教授和博导担任主讲。负责人说,前来听讲座的市民比前来阅读的要多不少,但是除了听讲座,他们大多不会买书。对此,书友汇的负责人表示,从市民对公益讲座的喜爱程度来看,大家还是需要知识的。但是,静下心来读书2个小时比“听书”需要更多的耐心。
  
  对于书友汇遇到的“读者荒”负责人表示,这和大型实体书店的关张窘境难以相提并论。据了解,静安书友汇是静安区耗资数百万元打造的公益性质的文化驿站,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搭建市民终身学习平台。运营的场地本身就属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运行费用也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得。
  
  “靠卖书肯定难以维持经营”负责人坦言。早在书友汇成立之初,主办部门就已经看到了实体书店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困难。和一般书店不同的是,书友汇带有公益性质和政府背景,所以没有书业竞争的压力。书友汇主要是服务好读者,尽可能更新更多的新书,以便提高市民读书的热情。
  
  虽然暂时没有“活不下去”的忧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读者都比较浮躁,尤其是年轻人,因为阅读习惯、社会压力等原因,大多喜欢读一些“快餐”类的书籍,喜欢看经典名著的少了,这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是有差距的。
  
  但是也有读者认为,即便实体书店歇业、书友汇冷清也不能完全说明人们不爱读书了。一名书友汇的会员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购书籍,在家阅读,这样既实惠又惬意。而很多图书馆也经常出现人气爆棚、读者迎门的现象。还有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电纸书、电脑来阅读。“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引导人们爱读书,读好书。不要让年轻人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书友汇的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