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儿童一时不易领悟的“大道理”,老课本往往能用浅近通俗的事例来说明。如“读书”一课,课文曰:“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一问一答之间,点出了“读书”的要义,朴素而深蕴。儿童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我不禁想起古时私塾的开笔礼:儿童入学第一天,须用毛笔描一个大大的“人”字,意含“读书成人”。由此可见,民国老课本与传统一脉相承。可惜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找不到这样的内容了。
老课本的编辑思想既传统又“超前”。在上世纪初,职业教育还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似乎也还没有这样的内容。商务老课本中便已有“职业”一课,课文内容只有5句:“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将一个不无抽象的大道理说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而像“国家民族主权”这样的概念,儿童更不易理解。课本中有一课曰“御侮”——“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我读着此篇,不禁会心一笑:真是由小见大,举重若轻!今天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主旨相同的“二小放牛郎”一课,曾因其“带血腥”而引起争议。两者相比,教育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课文均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摈斥空洞说教,注重趣味性与潜移默化,背后则处处看到“教化”的影子,即在小学阶段便树立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基础,难怪当初有的国文课本便称之为“修身国文”。
商务这套课本问世后,10年间风行全国,印数达七八千万份,可见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我的父亲与母亲,还有母亲的兄、姊,均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由于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学毕业。他们后来均能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秘密”也许在于这样的小学课本。而当年跟他们情形相似的那一辈人里,一些经过刻苦自学,后来成为文化大家,如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等。
力求精密,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诚然,小学语文课不等于常识课,更不等于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叶圣陶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开明老课本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如第一册第一课《新学期》:
暑假过去了。早上到校,想起又要和几位先生、许多同学在一起了,心里异常高兴。街上和暑假以前每天早上一样,来来往往的差不多一半是小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同学,有的是别校的学生。我想,他们今天到校,心里也一样高兴吧。
暑假中不常遇见的同学都见面了,他们告诉我各种事情。有几个跟同父母到别处去旅行,得了不少的新知识,有几个练习游泳成功了,能做多种的姿势,有几个看了几部童话、几部小说,哪一部最有趣,有趣在什么地方,滔滔不绝地说个不休。有几个采集昆虫制成标本;其中有一个单只蝴蝶一类就采集了三十七只,形态各不相同。我也告诉他们,暑假中做了一架飞机模型给妹妹玩,连翅膀在内,横阔一尺八寸。
一个同学忽然问道:“假期作业做完了没有?”
“做完了!”大家差不多齐声回答,脸上露出欢喜的神情。一件事情能够准期做完,的确是值得欢喜的。
这一学期我们的级任先生改教三年级,不教我们了,这使我有点儿难过,然而他还是在校里,如果有什么事情请教他,难道他不教我吗?如果同他谈话,在一块儿玩,难道他拒绝我吗?那是决不会的。那么又有什么难过呢?这位新的级任先生上学期教六年级的,本来和我们相熟,也是个和蔼不过的人。现在他要来教我们了,我止不住心头的快活。
行礼的时候,校长有几句话道:“新学期开头了。从今天起,一切的事要比以前做得更好,更多进步。不然,就对不起这个新学期。”我记住这几句话,我万不肯对不起这个新学期。
一共580字,通篇模仿儿童的口气,真切生动,平实自然,将一个孩子暑假后返校的心情和见闻描摹得曲折有致,体贴入微。字里行间散发着一股清新向上的气息,流动着编者的温情与暖意。而从写作的角度,“写什么”和“怎么写”尽在其中。这样的课文,儿童反复诵读,关于写作的要领,自然心领神会。
课文中安排的实用文体练习也十分有趣。如第七课《学校新闻的一页》:
赏月会 秋季的满月——特别光明!
大家来参加赏月会!
时期:本星期四下午八时
地点:本校运动场(大家坐在地上,围成圆形)
节目:1.月的故事(各人把知道的依次讲出来)
2.赏月的趣味(各人把当时感觉到的依次讲出来)
3.月儿诗朗诵(胡宜群,这首诗是他的新作品)
4.月夜——笛、胡琴合奏(张先生、任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