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江苏省包括南京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主题仍然是环保和节约,统计表明,使用循环教科书一人最多可以节省760元。但是记者发现,循环教材虽然好,但目前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不少问题,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江苏省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循环使用。科目主要包括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循环使用的教科书由学校集中管理,学生免费使用。开学初,学校将循环教科书发放给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须将循环教科书全部收回,集中保存。而学生不允许在书上乱涂乱画。
教材 学校集中管 学生免费用
南京九中教务处郑主任提出,要想正常循环使用,每个期末必须要组织一次对教材的消毒。此外她担心教材的频繁更新也会影响循环教材的持续使用,音乐教材一旦更新了,就无法再循环了,只能转移到仍然使用原版本教材的地方,这样显然很麻烦。
郑主任还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既然教材循环了,那么还应该在后面留出一些空白页,供学生专门写一些留言。
记者昨天下午走进南京长江路小学四(1)班教室。教室的后面贴墙放着一个书橱,孩子们的循环用书每次用完就由小管理员放进去。而在电脑室、音乐教室,本学科的教科书就放在柜子里。小朋友们说,循环用书就是要爱护书本,以后留给弟弟妹妹用。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班的小朋友基本对循环用书持赞成态度。“循环用书可以节约木材,树木多了,我们能呼吸到很多新鲜空气,有很多的好处。”而罗晓曦同学认为循环用书不利于复习,如果到了六年级想看一些以前的书复习复习时,都没办法找到。
记者打开书橱,发现每本循环用书上都写着学生自己的名字,在教育厅的规定中,是不允许学生在书上乱涂乱画的。而且,除了教育厅规定的科目,长江路小学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也加入到循环用书的行列中。
南京九中一位初一女生说,这样的做法挺好的,音乐、美术等课程都不是主课,不需要带回家看。与过去唯一的区别就是老师要他们额外准备一个笔记本,不能记到书上的就记到笔记本上。
不过,也有一些中小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在鼓楼的一所小学,一位三年级学生对循环教材不太满意,“书上连名字都不让写,太不习惯了!”他说,自己以前都是习惯在书上面记一些笔记,可是现在老师不许他们在书上写任何东西,这样上起课来有时想写的时候就难受,还会分神。
节约:每位学生可省760元
根据最新公布的课本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一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教材费共计760元,这还不包括另外购买配套教辅材料的费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有70万中小学生,除去高中阶段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50万左右,按每人每学期使用四本循环教材,按照江苏省目前每年80%的预定完好率,那么就可以在使用循环教材的第2年中节省教材320万册左右,如果以每本教材重150克计算,那么第2年中就可以节约文化纸480多吨。
责任:孩子与书有个契约
“拿到教材后,我们做了一件事,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名字。”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说。表面上看,写上名字是在书上留下字迹,有影响美观之嫌,但事实上更能使学生保护好书本。校方认为,写上名字,可以方便管理,责任到人;另一方面,在写下名字的时候,告诉学生,你与这本书有一个契约:保护好它,直到传给下一个人!学生的责任感在签名的时候就开始生成。
长江路小学宋红斌校长认为,循环用书有助于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节约资源,支持环保。
变化:教材内容不稳定怎么循环?
负担:孩子反而更累了
在鼓楼的一所小学外,家长蒲先生说,“孩子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与初衷背道而驰。”蒲先生的孩子上六年级,孩子诉苦称音乐课上要从教材上把五线谱抄写下来,一节课要花费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实际上课的时间就被压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