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唱片业将用新方法对抗免费在线交换服务

  音乐产业在对抗在线盗版方面更添火力,在免费的对等服务(peer-to-peer services)上装置“诱饵”,并且考虑对从事音乐交换的个人提出法律诉讼。

  许多大型音乐公司已经又采用所谓的“诈骗”手法,即发送通常为空白或无法读取的“诱饵”档案,让欲下载影片或乐曲的人士无法得逞。

  美国音乐产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发言人表示,“‘诈骗’只是唱片业者面对对等网络盗版行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时,一种合法的自救手段。这恰好也验证一句古谚:‘付多少钱,就获得多少东西’。”

  此外,消息人士还指出,代表音乐产业巨擘贝塔斯曼、EMI、AOL时代华纳、Vivendi Universal以及Sony等集团的RIAA,正在考虑控告使用这些服务的个人,而非提供服务的公司。

  RIAA拒绝发表评论,不过业界消息人士指出,控告个人的想法在音乐公司间引发辩论。唱片公司过去一向不愿意对个人提出诉讼,因为担心会流失顾客。

  分析师莱伊指出,“对交换档案者提出诉讼,将使得这场对抗在线音乐爱好者的战争更为激烈。这会招致报复。”消息人士指出,华纳音乐(Warner Music)已表达对上述提议的忧虑;而EMI与环球音乐(Universal Music)则是该提议的强力拥护者。不过华纳音乐、环球音乐与EMI均拒绝评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根据业界消息来源指出,法律诉讼主要可能以那些被称为“超级节点”(supernode)的个人为目标。这些使用者大量下载音乐,最后变成在线音乐交换的中心目录。

  分析师指出,唱片公司必须与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合作,以确定这些侵权者的身分。莱伊说,“这些额外的”警察“工作必须由ISP来执行,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好处。”他认为没有几个ISP会愿意赶走使用者。

  莱伊还表示,“如果音乐公司无法提供一个可行的,经过授权的替代方案,它们很可能将持续与一大群精熟于电脑使用,又热爱数码音乐的年轻人奋战。”

  Listen.com发言人说,“如果唱片公司提供一个很棒的替代方案,人人都消费得起,还附有在免费服务上找不到的功能,人们会逐渐愿意付费订阅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