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2011年6月编后记

    感谢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郭春林教授,他最初是《文景》的作者,他给《文景》写的当代文学评论和电影评论清新典雅,别具一格,后来参与《文景》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数年来为《文景》策划了多个文学方面的专题和精彩文章;感谢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他是社科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大家叶秀山先生的高足,他在《文景》上发表的读书札记和哲学评论文章深刻睿智,深受读者好评,数年来,他一直在为《文景》推荐作者、策划选题、组织专题文章,近年来的《文景》杂志,处处有着他的智慧和劳作的印迹;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水法教授,这位在思想学术界有“水法大师”之称的哲学家,为《文景》推荐作者,出谋划策,给编者诸多鼓励和帮助,他一手策划的“德国淘书记”,生动有趣,是《文景》一道别致的风景。

    感谢青年编辑包晨辉,他多次为《文景》设计封面,是他的巧妙构思和美术素养,给了《文景》以形式和风格;感谢著名画家老杜,数年来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为《文景》画出最有特色的漫画;感谢《文景》的编辑赵晓韵、王雅伟,数年来她们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在没有专职美术编辑的情况下,承担了《文景》繁重的版式设计和排版工作,同时还承担了琐碎而重要的编务工作如邮寄稿费、邮寄样刊,还负责了征订工作,秉承了范用先生的“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感谢北京青年评论家黄湘、复旦大学谢勇博士等青年编辑的参与,他们的聪明和创意,使《文景》的内容更加丰富,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色彩。

    时光飞逝,世事无常。《文景》十年,岁月就这样在字里行间消逝。推荐编者到世纪出版集团工作的老出版家范用先生、吉少甫先生已经潸然离世,远去天国;几十年来一直是编者精神支柱的老母亲也撒手人寰,魂归西天。在现实的、物质的世界里,编者可谓是一无所获,真正的两袖清风,但在抽象的、精神的国度里,编者却是满载而归,仿佛是富裕无比。唐代边塞诗人高适送乐工董大诗云,“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信哉斯言。

    德人有歌云,“Gas Gedanken ist frei”(思想是自由的),唐代诗人杜甫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景》的风格,是思想与文采并重,观念与辞章比翼,给《文景》撰稿,既要有思想,也要有学术,更要有独立见解,知、情、意缺一不可。再次感谢十年来在《文景》上发表文章的所有作者,正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华东师大博士生在读者来信中所言:“办一本文化杂志是特别需要理想主义的,因为支撑它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信任。爱世界,爱阅读,爱写作,爱读者,原可以妙合无垠地统一于对一份杂志的支持和呵护中。”数年来,正是在依然拥有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的众多学者、文人的热情参与和默默耕耘、无偿劳作下,《文景》才一步步走到今天。十年《文景》里诸位学者朋友们的华章美文、奇思妙想,曾经洛阳纸贵,传诵一时,相信会继续口口相传,历久弥新,就像一位《文景》的读者、作者朋友赠送给编者的八个字:文传久远,景色常新!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