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2011年6月编后记

    编完6月号杂志,编者将结束在《文景》杂志的工作,和这本杂志说再见了。这是编者个人酝酿已久的告别,但此时此刻,心里依然满是离愁别绪,六朝文人江淹赋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无论什么样的离别,总会使人低徊不已,百感交集的吧。

    《文景》于2004年7月正式创刊,至今已出版七十六期,加上2002年、2003年用书号试行出版的十二期,总计已出版了八十八期。《文景》刚出版了几辑,就有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士生,给编者写信,演绎“文景”二字内涵,对《文景》的诞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期待:“文何以为‘景’呢?一种解释是‘文萃而为景’,文来如海,墨来如潮,当然是景;另一种解释是‘世界之景转化为文化之景’,管窥蠡测也好,坐井望天也好,总得一帮文人铺陈笔墨,勾梁画栋,这才见世界之大,人间之奇,山河之美。除此之外,‘文景’还应有第三重意义: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章之事日益功利,甚至堕落为体力活,倘有一块园地,能让文人墨客们快乐而真诚地写作,那么写作本身就成为风景,这个风景一定能在感动作者和编者的同时,将读者深深打动。”(见《文景》第11辑)转眼数年过去,因了作者、读者、编者共同的辛勤劳作,在“文景”的园地里,早已是万紫千红,满园芬芳里,开出了绚丽的思想之花。当此与《文景》告别之际,编者谨在此向十年来所有帮助过、支持过、呵护过、关注过《文景》的作者、读者、诸位朋友道声诚挚的深深的感谢。

    说到《文景》的诞生,与大名鼎鼎的《读书》杂志是分不开的。上世纪85年到90年,编者在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工作。转眼到了2001年的初夏,因了原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创办人、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和他的老朋友、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吉少甫先生的热情鼓励,因了他们向世纪出版集团陈昕总裁的竭诚推荐,编者走进福州路位于上海书城楼上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开始筹办一份思想文化评论杂志。人云万事开头难,“文景”的开头,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没有刊号,用了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的上海书店的书号出版。至今犹记2001年那落叶飘零的深秋季节,编者蜷缩在上海书店美编室一角,构思着杂志的刊名,给想象中理想的杂志作者、也就是编者1980年代在《读书》工作时结识的那批学者写约稿信。在编者心目中,他们是当代中国学者中真正的出类拔萃之辈。只是,岁月流逝,万象更新,到了21世纪,这些作者成名已久,大都是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有的还是学术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在这样一个讲究专业性、崇尚权威性、仰慕国家级出版社、注重CIIS核心期刊的年代,他们会给名不见经传的上海书店这本以书代刊的籍籍无名的杂志写文章吗?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