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二十一届书博会在冰城哈尔滨落下帷幕。哈尔滨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让外地的参会者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情;零售区长长的交款队伍让参展商们看到了冰城人的读书热情;纪念建党90周年的众多红色主题图书形成了本次书博会独有的特色。官方发布的数字也令人鼓舞:本届书博会无论展位数量、参展人数还是订货码洋均创历史新高,三天展会结束,仅主场订货码洋就达53.5亿元。
除了这些,我们在书博会上还看到了什么?
国有出版 略显低调
毫无疑问,国有出版机构,特别是各省、市、区的地方展团依然是本届书博会的主力阵容。一些地方团有备而来,处处显示着心思的巧妙。北京馆的设计极具京味文化气息,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在牌楼的背景前留影;四川展团参展主题是“感恩、奋进”,以400余种灾后重建类读物的展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参展单位显得比较低调,与往届书博会相比,许多展团没有或极少组织活动。一部分有实力的部委社和大学社没有参展,即使参展,也是一两个简装展位,静悄悄地躲在精装展位的后面。来参加作品发布的作者,老面孔居多,仅儿童作家杨红缨就分别参加了三家出版社组织的三场重点活动,显出新锐力量不足。展会进行到第二天,有些展位就已“人去楼空”,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展会市民参观多,专业交流少,感觉大家来得快,走得也快。
诸如此类的现象,从好的方面说,是国有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后更加务实。换个角度看,这些现象是否也折射着当下行业发展的某种现状?或者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年年都办的书博会怎样在模式上有所创新?
民营书业 半壁江山
与国有出版机构的低调相比,民营书业在此次书博会上的表现可谓高调。1400个民营展位与各省、市、区的1500个展位相比在参展规模上几近比肩。山东省梁山县统一组团,112个展位成为民营书业最大的参展单位。不仅如此,此次展会民营参展商第一次不再被另立门户,而是和国有出版机构一起在主会场同台竞争。偌大的展场,放眼望去,一些精心设计和搭建的民营机构的展台与毗邻而居的地方展台相比毫不逊色。
场内高调,场外也不低调。有众多民营教辅公司的山东梁山县委、县政府为推动本县经济发展,专门举行了出版印刷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及答谢社会各界招待会。京东商城为抢占优质资源,召集多家出版社举办了“重点图书招标发布会”。重量级的图书策划公司磨铁文化发布财经新书《时寒冰说》,签售队伍拐了好几个弯……
民营出版成为“新兴生产力”,让民营书业从幕后走到前台,从游走于灰色地带到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政府对民营书业的利好政策正在逐步显现,民营力量也将在中国出版产业的未来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书博会上,民营力量给力的表现就是一个明证。
资本融合 结出果实
本次书博会,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国有出版集团通过资本与各类民间或海外机构合作的新公司纷纷亮相,并呈现出颇为活跃的态势,显示出在政策主导和市场推动下的国有出版跨所有制合作正在结出果实。
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亮相的中南博集天卷推出了花重金购下版权的达郎·拜恩的《力量》,湖南天闻动漫与角川中国公司共同成立的天闻角川也带来了受漫迷追捧的《凉宫春日》,此外还有与华为合作的天闻数媒以及北京涌思图书公司,这让中南集团有了超豪华的阵容。
吉林出版集团与江苏可一成立的捷进可一图书经营公司在吉林出版集团展区也占有一席之地。
时代迈迈(武汉)有限公司的展位虽然不在安徽展团中,但时代出版传媒的标志显眼地印在公司巨幅的宣传画中。新公司自去年10月成立,据说销售势头很好。
去年9月挂牌成立的凤凰阿歇特公司也首次现身书博会,新书推广做得有声有色。凤凰出版传媒吸纳优质民营资源的工作还在继续,在书博会上,又宣布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三家合资公司,它们分别是:北京凤凰壹力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凤凰雪漫文化有限公司以及凤凰汉竹图书(北京)有限公司。
这正如时代出版董事长王亚非微博所言:“热闹的是五颜六色的图书和此起彼伏的论坛,深沉潜流的是业态竞争及资本斗力。书市功夫在书外!”
新媒体出版 欲说还休
在书博会上,许多机构都在明显的位置展示了自己的数字产品和新媒体平台,“中国第一款真正的电子书包”、APP数字产品等等名头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比较引人注意的有上海世纪的辞海彩色电子阅读器登场以及中国出版集团的大佳网上线。与往年书博会相比,移动运营商出现在出版方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的频率大增,还有同方知网、淘花网、读览天下等等,他们显示了比内容提供商更活跃的态势。
展会上,传统纸质书占绝对上风,但数字出版成为受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中国出版(版权)发展论坛把主题定为“融合与提升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共赢”,但怎样共赢,答案不是一个论坛就能回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