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政类报刊是我国新闻宣传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单位多、工作难度大。正是基于这一点,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经慎重研究并经中宣部同意,决定将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主办的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率先进行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推进全国同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刘延东同志在这次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企改制的报告上批示指出,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直属单位,其整体转企改制,在行业中有示范作用,望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为全国非时政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树立良好榜样。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继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之后,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对非时政类报刊,特别是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报刊率先推进转企改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力争把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有特色的骨干新闻出版传媒企业。这里,我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重点,服务行业改革发展。今天的中国新闻出版业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走上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新征程。当前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业是主力军,这就对新闻出版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特别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攻坚战已全面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支持,更加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媒体的旗帜,要勇于承担起这一责任与使命,勇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在推动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要始终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大局、服务人民。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加强舆论监督,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切实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通过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使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为确保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继续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列,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谋求更快更大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制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市场的主体,但转企改制只是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大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体制转了,关键要真正实现机制转换。现在集团是企业了,企业的活力主要靠机制的转变来激发、来创造。这几年,虽然报社在机制改革方面力度很大,运用了一些新理念,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显现了一些新活力,但这还远远不够。集团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要真正让机制转换到位,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探索建立起与体制相适应的机制,探索建立起与集团化、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探索建立起发展的机制、干事的机制。只有这样,集团才能实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在报社的转企改制方案中,对今后集团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划,提出了发展“三大板块”的构想,我觉得是可行的,经过努力是会实现的。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三点:首先,要继续深化改革,尽快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进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造,规范公司的运行,条件成熟的时候要打造成上市公司。其次,要推动内部机制改革和创新,比如在用人制度、劳动分配等领域要有新办法,探索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的内部激励机制,真正让市场主体在市场中有大的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