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儿童文学研究者,我很理解一些朋友对某些品质不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抨击和不满,因为有些作品的确比较粗糙随意。而作为出版者,我不能不考虑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只要这些作品不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抵触、不低级低俗,又有读者,我们不会拒绝给予出版。但我也深知,儿童文学创作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要“艺术”的作品,还是要“大众”的作品——这是进入市场经济后儿童文学出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显然,这也是艺术品质与市场竞争间的一场博弈。我们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儿童文学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对于儿童文学的生态发展格局,我从来持积极开放的观点。
我的观点简言之就是:持开放态度对待探索作品,持平常心对待通俗作品,但最期待的是既“艺术”又“大众”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存在着一个“走两步退一步”的问题。一批先锋作家推出大多数读者无法接受、超出读者审美接受范畴的探索作品后,引起讨论、争议,人们在讨论、争议中渐渐开始部分接受作品。先锋作家原先预设的“两步”,结果实际跨出的是“一步”。但重要的是,这“一步”是向前迈出的“一步”。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通俗作品说白了就是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通俗作品绝对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如果没有通俗作品的存在,出版社早该关门打烊了。没有通俗作品打拼市场做经济后盾,出版社就是有心出高品质作品也无能为力。
我不认为畅销的就一定是好书,但我也不认为畅销的就一定不是好书;同样,我不认为拒绝市场的书就一定是好书,我也不认为拒绝市场的书就一定不是好书。这听起来有些拗口,还有些吊诡。其实,这中间的作品就是我期待的、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觉得“艺术探求”和“市场竞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要么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全面否定“市场”,要么站在“市场”的立场上全面否定“艺术”。其实,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完全有可能携手共进。
1997年,韩国首尔举办过一次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大会的总主题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现在与未来”,总主题下设四个分主题,其中一个分主题为“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我曾在那次大会上就“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作过一次大会主题发言。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
一、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两大类别,各有各的读者、针对面及其价值取向。艺术的儿童文学与大众的儿童文学各有所长,我们很难说谁比谁更好。二、艺术的儿童文学更注重纵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并非当时一定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历时效应。大众的儿童文学更注重横向接受,作品所显示的意蕴、美感等在当时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认可,强调的是即时效应。三、没有横向基础,儿童文学谈不上发展;没有纵向深入,儿童文学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提高。两者彼此影响,彼此促进。四、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是“艺术”的又是“大众”的;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有横向阅读效果又有纵向阅读效果;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既为儿童所喜爱又为成人所喜爱。
走“艺术”与“大众”结合的中间道路是可行的——安徒生的童话、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怀特的《夏洛的网》即是最有力的证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