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土匪以其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大、分布之普遍、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准之高,是中国的其他时代所未有。这是清末民初以来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危机的严重化程度。而从民国时期直到20世纪末,中国史学界对土匪一类下层社会和社会病态现象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这一领域的成果几乎空白一片。 英国学者贝思飞的《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历史学家的视野观察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努力寻求对土匪活动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这两者之间的统一。首先,它以大量令人信服的多种语言材料和深入周密的分析,向人们揭示了土匪的猖獗正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深化的一个突出表现。该书既有全貌性的概述,又对河南省这一土匪老巢的重点问题和个案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剖析。他以有力的笔触着重揭示了他们是怎样走上为匪之道的,匪帮内部的群体结构、组织层次、生活方式、行动准则和特殊的语言即“黑话”等都成为他描述的重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人”出现的土匪,而不是“现象”出现的土匪。 此书的后半部论述了土匪这一社会群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土匪与地方残权、军阀集团的关系,土匪与农民的关系,土匪与革命党派和革命者的关系,全面地显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在陈述民国土匪史实的同时,贝思飞还对几个较具代表性的匪帮和它们的首领着重作了描述和分析。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评价的:“此书为迄今为止的同类著述中最为完备和最有分量的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