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双面胶》和《蜗居》之后,作家六六可谓大红大紫了一把,谁能理解小人物的悲欣,谁就能占据读者的心,这也许是另一种“心术”吧。 小说《心术》诠释的是人们颇为关注的“医患”关系,六六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跌宕起伏的社会横截面。人活在世上,生老病死同伴一生,无人能幸免。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人活着,便意味着永久的病”,似乎在某一层面揭示了人的无奈和悲哀。人无法逃避疾病,人在罹患疾病时,也很正常地结下了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关系。 六六非常重视Faith(信)、Hope(望)、Love(爱),她说:“这三样东西对人类很重要,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我读到这样的句子,会讶然、愕然。六六是对医院赞誉过甚,抑或是正话反说呢?在周围,我们熟知的“医患”关系中,“红包”、“医疗事故”、“庸医”等字眼充斥我们的眼球。六六对医院的赞誉的确会让我们感到有些陌生。六六坦言:“我并不是写医生的不易,而是理解,对所有人的理解。”这或许正是这本小说的主旨。 就目前国内的医疗条件而言,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的要求,与整体卫生条件滞后成为主要矛盾。本来,就医是一种福利,是健康的保障,而现在呢,成了一种消费。看病成了一种“商业消费”。许多家庭不堪高价医疗费用的重荷,或放弃治疗,或去民间寻找偏方,四处奔波,“上下求索”,苦不堪言。于是,“伪医”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人们将治病救人寄托在张悟本等人的身上,这也是患者对医院缺少信任的表现。 在小说《心术》中,六六以一贯诙谐幽默、机智锋利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医院“卧底人”的所闻所见。文字常在不经意之间露出山水,读者自然会为之莞尔。她精妙的点评,像一张张处方,给病人把脉,也给社会把脉。生离死别,一念之间,医院中什么样的场景看不到?人,这一辈子,两个地方跑不掉,一是医院,另外便是人最后的归处。作为“他者”,六六所见虽不涉及自身安危,但对患者的窘困,亦能感同身受。 我读《心术》时,自己也罹患疾病,每日往返医院。内心真的很渴望,医生有优质的服务和高超的医术,但常常事与愿违。我作为患者,无非是众多排队就医者中的一员,医生也无暇细致地望、闻、问、切,匆匆而过,效果自然欠佳。偶然遇到医疗事故,纠纷难免。在我看来,一个患者也应该具有医生的常识。《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患者如果在未病之前,注重预防,很多疾病足以避免。当然,倘若能以客观的角度,对待医患关系,许多问题便容易冰释。 这本小说,虽以“心术”为题,六六却并不是想教给读者类似“厚黑学”的权术。《心术》的书名取意“仁心仁术”。人在世上,不外乎两点,心与术,也就是德与才。我以为,六六试图在感召和呼唤。她希冀矛盾日益突出的医患关系,渐趋于缓和。她希望在医院氛围中,可以感受到爱、希望、关怀。她说:“如果说我们不是看到有希望的爱,我们干脆等死好了,为什么去医院呢?”六六努力告知读者,医生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一些原本宗教应该承担的责任赋予了医生”。中国医生很少告诉患者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要会安慰患者,患者也希望医生说:没有关系,你的病可以治好,慢慢来。而实际上,医生也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拿工资吃饭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甚至有时医生也是病人,也有病痛。 当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似乎有一个共有的特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境况。像近年来,刘震云、迟子建等人的作品,都具有穿透人灵魂深处的力量。《心术》这部作品尚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我仍然相信,直面现实、关注内心的作品是受人们青睐的。 抛开六六的小说主旨,我们来探寻医患关系,很容易把这种关系比喻成鞋和路,鞋踏破路湿透,这种困境也是一种无奈和苍凉吧!至少当今,我们有种听天由命的心态,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只能默默执守和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