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或许如你所言,科学很难真正被普及。这就不禁会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偏要让公众去理解那些深奥的原理与概念呢?那不是科学家的事情吗?我想说的是,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什么”很重要,“为什么而传播”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传播”则更为重要。科学只是诸多知识、职业或社会活动之一种,从事科学传播切不可丧失平常心,更不能以真理化身自居,带着一股子恩赐感去搞科普。没准任凭你认为那内容是如何重要,公众照样可以不买账。换言之,传播者不可以不关心公众的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不能忽视公众的地方性知识并将他们视为无知的外行,更不能在涉及到公众利益的科技问题上剥夺其话语权。从根本上说,科学传播不仅对公众有意义,更对科学有意义。有了公众的理解和参与,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认识到这一点,公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亲密接触与互动对话才能成为可能。 ■ “两张皮”的苦恼同科普传播有些异曲同工,显然为理论而理论的道路不一定能走到头,归究原因大都是对理论或论述的事项本身的不够熟稔。对于科普而言,我常认为科学是很难被普及的。大千世界的风光美景是倒映在科学理论体系大厦上的一些光影,面对光影花样而说出理论公式、参数变量这是否代表了科学?当然不是。 那么,于是我们要再问,科学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意义上我们需要科学,于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要进行科普,又需要科普什么?为了摆脱蒙昧的科普,最终目的一定不在于普及“什么是什么”,如果陷入“科学怎样说”的权威话语模式,则所谓科普一定最终走向另一重蒙昧。我想,真正的科普工作,是需要传达理念的,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严密的逻辑和事实,用解释分析的方法探究未知,并服从事实。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史,之所以激动人心,正是因为它展示了人类的智慧的力量和承认错误的勇气以及追求真知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如果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探知的欲望、带领读者观览人类文明的历程,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