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需要金钱刺激吗?

    2009年年末的电影《风声》大获成功,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麦家的市场价值和阅读口碑也因此提至新高。而目前,麦家即将完成新的长篇《风语》的创作,有的出版商已向麦家开出了国内作家单部作品首版最高价——500万,并找到麦家要签合同,但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缜密、严肃的考虑,麦家给予了婉拒;今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二月河提议,为鼓励原始文学创作,“应该设立国家级的文学大奖,这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赞扬二月河“国产诺奖”提案具有“建设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国人的文学创作欲望,“中国作协应鼓励民营资本介入,以百万美金的高额奖金设‘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最近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但也有人有这样的疑虑: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题材难以达到鲁迅文学奖的标准,而且,奖金数目不诱人,一万元的奖金对于网络作家来说基本没有诱惑力,即使今年有李嘉诚基金支持,也只是翻一番,两万元的数目依然不会使网络作家动心,没有了金钱的诱惑,这个奖项对他们就更失去了意义……

    从近期文坛的这几件没有什么关联的文化新闻中,我们却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文学作品出版,还是文学评奖,都与诱人的金钱、大奖有关,中国文坛似乎正在激起一股用重金、用大奖影响和刺激文学的效应……这不由得让人有了疑问: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要金钱、大奖的刺激吗?中国文学到底需不需要金钱、大奖的刺激?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使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一直有文学的血脉在流淌。在没有版税、稿酬、奖金、电视采访、委员头衔乃至出版业的漫长岁月里,不过仅仅是依靠口耳相传和手书传抄,文学也一直能够生生不息地蔚为大观,向人们传达着有关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指示一条澄明、敞亮的文明之道。

    回顾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的诞生、发展并非是由于重金、大奖的影响和刺激的结果,只是到了商品时代,原本是精神产品、只有精神价值的文学作品,便越来越受到商品价值的影响。于是,商品的价值、金钱的价值便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结果是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越来越被金钱的力量所掩盖,有些人只要一提发展文学、鼓励文学创作,首先就想到物质的价值、金钱的力量。所以,著名作家韩少功说得好,把文学与利益联系起来,不过是一种可疑的现代制度安排,更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媒商、学术商等乐于制造的掘金神话……其实,作为作家也好,作为文学批评家也好,对文学的规律是不难理解的。文学为什么能够诞生?人类为什么具有文学的冲动?我们说一个文学创作者开始文学写作的时候,是因为激情所至,自由奔放地写作,他的文学作品富有创造性……而一个真正的文学诗人的出现,是因为心灵和灵魂中那种永恒的本能、那无休无止、不可抵拒的诗的冲动……这样的文学创作者,置身于一定的精神氛围和某一思想秩序中,并且意识到这些,从而自由地工作。他把自己的精神思想伸入社会,接触到真理,接触到人生,到处都有激动和成长,而在这种激动和成长中,文学的创造时代便来到了。所以,正是如此,文学创作的本质,不是靠外在功利,不靠利益诱惑,没有金钱的刺激,不受物质的干预。

    如果再说作家与文学奖的关系,世界上用重金设立的文学大奖不在少数,那些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他们文学写作的初衷和本意却并非是为了获得文学重金,而且一些获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意识当中,对用金钱来衡量文学价值是充满怀疑的,这就更不用说有些作家为了文学的平等自由和灵魂的自由精神而拒绝、放弃某些文学大奖的情况了。所以,文学写作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的反思和表达,人的这种自觉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强,表达的冲动越大,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在这个灵魂探索的过程里,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则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所以,可以明白无误地说,文学家创作冲动是自发地表现自己,只有自由的精神流露才能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如果文学受到社会利益、欲望的制约,那么就会限定文学写作的目的,扼杀了作家自由的创作精神,也就很难从中产生真实的文学。

    写作此文时,恰巧看到一位作家所写的《质疑‘中国诺贝尔奖’助于作家腐败》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中国诺贝尔奖”助于作家腐败,这是打着促进文学发展的旗号来充实作家自我的物质需求。今天,大部分作家已经没有了独特的思辨能力,正如大部分作家和许多评论家一样在金钱的面前跪拜,金钱魅力阻止了作家的发展,已经毁掉了作家原本的良知……在中国文学于金钱的旋涡中已经逐渐迷失的当下,我们还能够听到如此冷静、犀利的批评声音,令人欣慰!真心希望,我们的文学繁荣和发展不是靠物质和金钱来刺激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