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提供了“中国做对了什么”的另一种解释。在他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张五常擦去了笼罩在“县域竞争”模式上的灰尘,重新提出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推动增长的理论。不过这种解释可能会因过于抽象和简化而忽略掉其他的东西,例如最明显的是,县域竞争可能造成地方保护主义,这会降低市场效率。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也是被忽略的问题。
未来之路
当然,如果无法了解局部知识作为决策支持,那么政策选择可能会陷入泥淖,进而将经济带入陷阱,比如说下一次金融危机。在《盛世》里“嗨赖赖”的人们也包括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缺少居安思危的心态,迷恋于虚幻的“中国模式”带来的自信,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可能并不是十分有利的事情。
史蒂芬·罗奇在《未来的亚洲:新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一书里对中国经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不无暗示的指出中国的刺激计划是危机中最好的拯救方案。与罗奇这种在中国呆久了的“嗨赖赖”的老外有所不同的是,老外王志浩在《大国经济之路》中对中国目前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并且认为未来可能会形成大规模的银行呆坏账。尽管王志浩最后也一样被中国奇迹所吸引,对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将会扮演的角色也与罗奇差不多乐观。
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出人意料的强劲也给了乐观者继续乐观的理由,诸如“中国拯救资本主义”一类的观点纷纷出炉,尼尔·弗格森在《货币崛起》里还制造了“中美国”的概念,成为外交上“G2”思想的来源。但这种赞美是基于短期的眼前的成绩,并没有提供坚实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的未来会向何处去。
那么是不是真的存在所谓“中国模式”呢?罗德里克早就给出了答案,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殊的“中国模式”,也根本没有所谓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经济学,不同的只不过是在不同局限条件下的政策选择而已。历史经验和经济学的实证结果也一再表明,不管是何种制度环境,市场规律一样起作用。而阻碍和扭曲市场规律的制度必然无法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言下之意是,中国经济要应对目前的危机,同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出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