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诗不容易,出版诗更不容易。”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法国诗歌译丛”之《听说》的译者余中先对于本次“法国诗歌译丛”的出版,给出这样的点评。
记者与余中先的话题先从法国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余中先介绍,中国读者对法国诗歌一向情有独钟——19世纪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曾在国内引起深刻的影响。随后,以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又在国内风靡一时。到了20世纪,阿拉贡等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仍被译介到中国。可是,在此之后的米肖、蓬热、雅各泰、吉尔维克等诗人,却被介绍得少之又少。“我觉得这种传播不应中断和停滞,我们有必要观察一下人家是怎么做的,从而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所影响和借鉴。”
余中先所译的是米歇尔·德吉的《听说》。法国的诗集都比较短,这本书实际上是包括了《听说》(1966年)、《河段》(1964年)、《半岛诗歌》(1962年)、《地籍册片段》(1960年)等几本诗集的合集。德吉的诗歌特点是哲理性较强、象征主义深刻,诗中包含着许多哲辩性思考,被公认为是最难译的一个诗人。他的很多东西都难以琢磨,这使余中先在翻译中遇到了很大挑战。
“诗歌翻译不能太长,又必须找到极精准的词汇,原文中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必须保留那种意味,不能直接译白了。”余中先举例来说,比如“石头包在铁中”,“石”在法文中有宝石、钻石之意,“铁”实际上是项链,但在法文中有镣铐的象征含义,这句诗不能直接译为“包着钻石的项链”,否则就会丢失它的象征意义。
还比如《地籍册片段》,很多诗歌的文字排版就像一块土地,开头有缩进、中间有空白、尾部甚至有倾斜,为了尊重诗人的本意,余中先尽量保留诗歌原有的形状,翻译的时候尽量追求完美。
余中先说,诗歌是非常难译的一种文体,能做到“法国诗歌译丛”这个程度,是非常不易的,每个译者都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和相当长的时间。他说,翻译的过程当然会让诗歌有所“丢失”,但是,“法国诗歌译丛”仍然最大限度地让中国的爱诗之人,看到了法国诗歌的样子,看到了他们关注的话题,看到了他们的诗歌形状。
现在是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余中先认为诗歌本身也是快速阅读的文体,比如一些好的广告词、经典的歌词,其实都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诗歌的独特性就是可以朗读、甚至可以唱出来,来表达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当下,爱诗的人固然不多,但绝对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