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么好的城市就有多么好的书展,有多么大的市场就有多么大的出版,有多么好的出版就有多么好的读者。”在8月13日上海书展开幕式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寥寥数语即生动地描绘出本届上海书展的特色与魅力。
作为时尚都市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上海书展引领着阅读潮人与出版达人一起发现阅读之美、追求阅读时尚、分享阅读快乐。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说:“从市民自发的对图书的喜爱,可以看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事实上,上海市民来到书展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是自身文化的一种展示。” 从首届伊始,上海书展就有明确的定位:服务上海市民,培育市民爱书、读书、尚书的良好氛围,办成“阅读嘉年华”。10万种图书、471家出版社、374项文化活动的文化盛宴,今年是书展的第六年,年轻的上海书展似乎已经像磁铁一样吸引顶尖作家、文化名流以及爱书人纷至沓来。 场馆篇 今年的上海书展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又面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新机遇。因此,书展的布展以及主题都围绕这两大主题来组织。 世博书香 书展的序馆在设计上突出了“世博书香”的元素,序馆中央的建筑正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模型。而书展上四个颇具上海特色的主题展览,将图书文化、上海世博会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紧紧地组合在一起。“新中国成立60年上海精品图书展”浓缩了60年来上海出版的精华,分为文化脊梁、智慧之花、文艺鲜花、文明复兴四个板块,共展出150种精品图书,许多都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长、大家耳熟能详的图书。展览在序馆举办,就如同一篇饱含上海出版人对祖国母亲深情的序诗。而“欢度国庆书画展”则是一次海派书画的大巡礼——海派人物画代表作家戴敦邦的《中华民族人物谱》、海派花鸟代表画家钱行健的《中华名花谱》、海派篆刻家刘一闻先生所刻的中华民族印谱。“典藏世博——一个收藏家的世博情怀”展出了一个上海市民2400多天踏遍千山万水收集来的历届世博会遗珍。“印象·书艺20+20——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展”联合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20位上海著名设计家、画家与当今活跃在上海各出版社的中青年设计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演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继承与创新。 多元阅读 “香港书展大使”马家辉曾说过,台北书展以深度见称,北京书展以广度见称,香港书展则是堪称密度之冠。而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的书展,是以“精度”见称。为了突出上海书展的“精度”,适应新型阅读形式的需要,本届上海书展首次尝试各种阅读形式的活动。 世博读书日、经典诵读日、科普读书日、书香体验日、青少年读书日,5个主题日活动将书展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两大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书展中,引领阅读潮人的个性阅读。而首次设立的科学技术馆和人文艺术馆,则是上海书展向专业领域积极延伸和探索的尝试。 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为读者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服务也是上海书展“精度”的体现。今年人性化服务的最大亮点是为读者提供了完备的书目查询功能。记者亲自体验一番,在场内的立式电脑终端查询机上输入想要购买的图书名,便能查询到作者、价格、版别以及所在展位,简便快捷。 图书篇 在书展为读者准备的10万余种图书中,新书超过6万种。吸引读者的不仅是全场8折的优惠,更是这些精彩的新书带给他们的悦读飨宴。 经典图书新版频现 中国出版集团在此次书展上推出了多项重大出版工程。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是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推出的出版项目。而在上海书展上首次推出的“世界历史文库”是“中国文库”后的又一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我国第一套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商务印书馆精心制作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集结第一辑到第十辑的绝大多数译本,并收入部分第十一辑的新书,400种的规模整体亮相。 著名作家王蒙、王元化担任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1976~2000)30卷,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书展上隆重推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是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作家赵家壁倡议发起的,鲁迅、茅盾、胡适等名家参与编选,后因时局动荡,该书系的编选出版中断。上海文艺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初继续进行这一卷帙浩繁的文学工程。第五辑的出版工作从2005年开始展开,全面展示了我国新文学在上世纪最后近25年的优秀成果。 曾以累计1200万册的销量成为中国词典销售史上的一个奇迹的《新英汉词典》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收词达12万条的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