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石丛书”包含4个系列,除了“当代科普名著系列”之外,另外3个系列分别是“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当代科学思潮系列”、“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仅从这些名字的设计来看,也可以发现其与《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的传统科普图书有着巨大差异。如果说“第一推动丛书”属于高级科普,把科学前沿纳入了科普范围,“哲人石丛书”则进一步拓展了科普的领地,恐怕只有用“科学文化”才能大致地予以概括。
1998年底,包括《确定性的终结》、《PCR传奇》、《虚实世界》、《完美的对称》、《超越时空》等5种在内的“哲人石丛书”首批图书问世,因其选题新颖、译笔谨严、印制精美,迅即受到科普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对于不少科学爱好者而言,这10年是在“哲人石丛书”的陪伴下度过的。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亮相,人们通过读《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来了解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及其引发的诸多争议;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人们通过两厚册的《美丽心灵——纳什传》来加深对这位数学奇才的了解;2005年是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和世界物理年,人们通过《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科学罗曼史》等图书来重温科学史上的革命性时刻和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2009年,当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各地传播着恐慌之际,《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成为人们获得关于流感的科学和历史知识的首选读物……另外,像《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等都深受读者欢迎;而《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等学术性浓厚的图书,则成为大学里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要的辅助性教材。
“应该说,在国人的阅读生活中,科学并不是热门题材,但这套书还是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应:有很多品种已重印了三四次、四五次,销售数万册;有的铁杆读者发愿收齐这套书;地处偏远的读者则写信来邮购某些品种……读者的喜欢成了我们把这套书做好的最大动力。”潘涛说。
10年前,上海科教出版社启动“哲人石丛书”时,并没有想到这个项目会延续10年以上。“出到30种的时候,社里觉得反响不错,就决定做到50种再说。到50种时,社里觉得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现在的80多种。现在看来,这套书一定会出到100种。”卞毓麟说。这么一套清一色翻译作品的丛书,从入选“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一直延伸到“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潘涛认为,确属不多见。
目前负责这个项目的王世平,也是10年前就参与其中的青年编辑,她说:“‘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是我社的社训,社长张英光老师、总编辑翁经义老师都表示,‘哲人石丛书’经过十年的磨砺,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科普图书品牌,我们一定会继续做下去,并且要更加精心地打磨今后的每一个品种。”王世平告诉记者,“哲人石丛书”新一批图书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将在年底与读者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