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学”时代已经来临?

    2002 年底,约克鲁首次前往日本,当时的他还没有手机,但并未对现代日本的光怪陆离感到任何不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没体会到《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里比尔·默里(BillMurray)那种隔阂感。当约克鲁发现一名10 来岁的小男孩正在用手机上网并阅读小说时,他兴奋极了,心想,只需短暂注意力的文学时代终于来临了。约克鲁与他的日语译者一拍即合,特意创作了一篇手机小说。返回纽约后,约克鲁酝酿出一种新兴文体:少于350 个单词,从而避免过多的拇指运动,开场段落少于12 个单词,从而可以将整句话塞进屏幕,无需翻页。约克鲁像往常一样先用笔写作,再键入笔记本电脑修改。在内容方面,约克鲁认真研究了日本手机小说的特点:主题往往有关援助交际、艾滋病、强奸、乱伦、堕胎、吸毒、自杀、绝望的爱;吸引的读者更多是20 岁上下多愁善感的女生;漫画化的对话、含有脏话及可爱的昵称……根据研究结果,约克鲁把自己旧作中的主人公—一只愤世嫉俗的羊和一个性饥渴的男人—替换成一个年轻御宅族和一名军官之间发生的诡异故事,可惜结果只有10 万的下载量。 

    约克鲁总结失败经验发现,在与字节作战的时代,作者不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即便是本着文学意图的创作,都要先上一堂“读者互动课”。《深爱》(Deep Love)就是“互动”的典范。《深爱》是日本2004 年单行本艺文小说畅销书,描写日本援交妹浴火重生的故事,并被拍成电影,极为轰动。作者Yoshi从2000 年5 月起设立网站连载故事,甚至发放传单,情节完全建立在读者回馈的基础上。《深爱》整个系列的作品总销量达100 万本。一般而言,热衷于手机小说的读者不太会买实体书,但当他们认为故事是自己参与共同创作的结晶时,就会买书作为纪念品收藏。 

    除此之外,手机小说要求作者对单一词汇的拿捏更为精准。约克鲁认为,过去人们更注重整句话或整段话的流畅性和节奏感,但手机写作必须使用短句,要注重对句子的切割,使其更有语势。约克鲁自己就在散文诗中温习这种短句句法,以求找寻灵感。 

    难以复制的“日本现象”

    虽然手机小说已在欧美引起媒体的关注,但约克鲁觉得,类似现象不可能在欧美重现。在日本,上班族平均花在路途上的时间,仅单程就达两小时。这段时间很适合把脸贴在手机上,读上一段感伤的自白。在日本生活,手机是必不可少之物,大多数19-22 岁的学生都没有个人电脑,因为对他们而言,手机的作用等同于电脑。这些在欧美是无法想象的。 

    Twitter 的用户并不仅仅是年轻人,功能上覆盖了社交、关注明星私生活等,蜂拥而至的用户中,60% 一个月内都不会再次造访—这个数字也包括了约克鲁本人。这些条件都使得Twitter微型小说不可能像日本的手机小说那样风靡。虽然新开辟的Twitter Fiction单元让电视编剧汤姆·沙普琳(TomScharpling)和犯罪小说家马特·里克特(Matt Richtel)忍不住小试牛刀,分别创作了每句话不超过140 个字符的冷硬派犯罪悬疑小说《燃料库》(FuelDump) 和《Twiller》(Twitter 和thriller的缩写),并被约克鲁标榜为酷劲十足的“前卫文学”,但在出版商看来,这些既令人困惑又过分机械的“后现代小说”,实在没多少出版价值。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