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篇
五因素困扰中国音乐难出国门
在臧彦彬看来,五方面的因素困扰着中国音乐难以走出国门。“第一,制作水准。对于我们的音乐,在整体的制作水准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差很远。第二,营销模式。在我看来,音乐产业发展的这几十年时间中,直到现在我们对于音乐产业的营销模式还是在套用上个世纪的模式,从这一点我们就已经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家。第三,著作权保护。提起著作权,我们跟国外的差距就差得更远了。国外很早以前就有相关公播权法律的制定,而我们国家至今才提出了关于电台和电视台收取版权费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我们依旧没有看到关于录音制作权、表演者一些相关的权利被反映出来。第四,内容创新。音乐内容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跟风,虽然现在整体看来我们音乐内容还是朝向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多元化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发展下去了。因此,我们需要在未来的内容创作上多尝试一些创新的创作理念。第五,人才。在中国,我们不缺创作人才,甚至可以说我们国家还是拥有着一批非常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但是目前的音乐市场,我们缺乏的是经营管理人。纵观整个音乐市场,我们也拥有一些不错的音乐,但是由于经纪人的匮乏使得我们很难把好的音乐成功地推向市场。”
爵士版《茉莉花》打动老外
“可能我们现在一些已经走出去的音乐更多注重的是民族的东西。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在国外,由于地域的文化基础不同,过于民族的东西可能并不会很好地被国外的音乐爱好者接受。”臧彦彬说道。
在2008年,臧彦彬去了比利时。在一场音乐表演中,臧彦彬偶然听到了萨马龙用爵士乐风格演奏的《茉莉花》。“当时的演出很成功,很多人都为这首曲调所吸引。这就给我们音乐产业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参考意见,为什么非常传统的民俗音乐得不到外国人的欣赏,而爵士风格的音乐就能大获成功?“我们的音乐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考虑对方需求的是什么。音乐产业走出去就要融入整个世界音乐市场氛围中。”臧彦彬说道。
对此,北京声演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崔人予也有着同样的看法。“通过我们公司走出去的音乐演出大多需要中国元素才能吸引到国外的音乐爱好者。但是,如果真的拿着二胡去给音乐爱好者演奏一出《二泉映月》的话,我恐怕没有人会再去选择听中国音乐了。因此中国音乐要走出去,一定要注重民间中国元素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产业走出去要依托内容创新
2008年,国外进来的演出有622场,占北京总演出场次的4.3%,其中音乐会和音乐剧占到涉外演出的4.4%。
去年8月30日,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江凌带着歌剧《木兰诗篇》在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演出,与德国乐团进行了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我们一些中国同行经常谈‘走出去’,但永远有一些困惑。有很多中国人在澳大利亚举办音乐会,回到国内也觉得很荣耀,但是却没有达到真正的市场价值。而且,我们走出去的大部分节目是杂技和魔术类节目,种类比较局限,大多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江凌说道,“‘走出去’的同时,我们总是问别人,这个节目怎么才能卖掉,而忘记问自己,应该用多少时间来研究产品。‘走出去’应该从文化产品和音乐产品的设计开始,精选文化种子,对产品本身进行开发和设计,因为好种子才能产出好果实,对新型产品的未来,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产品设计开始。同时要更多地载入新的东西,把现在的产品附加更多的附加值,不断创新。‘木兰’就是被很多外国人和外国市场熟悉,有了这样的基础,制作出的歌剧才能在创新的基础上被广泛接受,才能到国际上演出”。
前景篇
技术进步有助商业模式创新
陈戈认为,目前音乐产业旧的生态环境已经被打破,但是新的生态还没有建立,全球唱片工业都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音乐用量非常大,但音乐产业总是收不到钱?
“根据服务商提供的数据,中国2008年大概所有的用户音乐消费金额为27亿美元。还有CD,主要是传统CD,大概中国消费者整个正版是1.47亿美元,2008年,保守估计可以乘以八到十倍,盗版保守占90%以上的份额,如果包括盗版,整个CD的销量大概到10亿到14亿美元之间,就是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情况。”陈戈说道,“在线音乐这块包括所有的正版网络音乐的下载和试听的这种公司,总共收入是350万美元,这个主要是付费模式,包括单曲的下载和包月下载和试听。而在线广告收入,基本是基于免费的音乐视听和下载,2008年广告收入大概在1700万美元,这个收入当中几乎100%都是盗版音乐网站的广告收入。包括无线音乐方面的增值服务,2008年,四大唱片公司在中国整个收入约为7500万美元,这里面包括CD,包括在线音乐,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