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 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和网民对于“两会”制度的微观机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著名的政治学家、新制度主义学代表人物阿伦·李帕特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12月)可以为这种反思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比较参照系统,对于我国政治学中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关系的研究当然有着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说,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作为现代宪政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联系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中是相当陌生和疏离的,这种陌生和疏离反映出最根本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最基本属性来进行选举制度的微观比较研究:选举公式、选区规模和当选门槛。尤其是第三项,指的是“一个政党为取得代表权所需的最低支持度”(第1页),是对政党制度有着特别重大的政治影响的要素。全书充满了统计数据、程序介绍和变量分析,中国读者可能容易感到厌烦。前些时候中国旅美同胞龚小夏正式竞选州议员,国内有媒体表示要作跟踪报道,龚说要把民主选举制度的复杂规则与微观细节介绍给国内读者,让大家知道民主选举是一套很烦人、但别无更好选择的游戏规则。李帕特的这本书以其开阔的视野与精准的统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思想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