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死没死?香港乐评人分析香港乐坛现状

  有挑战,有机遇

  “香港乐坛一池死水”,早成了老掉了牙的形容词,站在2009年这个时间点上,这潭水返魂无术了吗,还是略见起色,渐见清泉?为免堕下“妄下判断”或是“未够具体”等分析乐坛的惯病,笔者尝试就有限篇幅有限时间,以不同角度逐步分析,试试能否印出一张X光片来看清看楚这个香港乐坛。

  K歌时代的低潮

  无可否认,廿一世纪的乐坛是由工厂式大量生产的情歌为市场的主导,一味靠旋律的即食抢耳、浅白的情爱歌词题材充斥市面,劣品太多,滥情严重。视《好心分手》为即食K歌年代正式开始,就算每年年终的颁奖礼也不乏面目模糊的K歌作,乐坛死水不只是死,更腐败得侵食听众智能与品味。

  幸好,这两三年来K歌市场饱滞,K歌要赢得大众青睐变得不易,2007年《酷爱》大热可视为契机,以非典型港式K歌的包装发挥异曲同功的“浅白流畅”,成为年度作品。重复欠缺创意的K歌弱势之时,多姿多采的音乐正好是萌芽的最好时份。

  新锐势力的时机

  2008年的乐坛虽未至于百花齐放,但各歌手终痛定思痛,清一色的商业味过浓作品问题渐改善,主流平均水准略见进步。稳定势力如黄耀明与陈奕迅依然交出水准作品,未见水准的容祖儿与杨千嬅亦稍有进步,其它部份像at17、农夫、麦浚龙、何韵诗亦安守本份,交足功课;最值得关注莫过于稍有年资的如谢安琪、薛凯琪或胡琳展现更大潜力,尤其本身稍稍偏锋的谢安琪在大唱片公司护荫下以优良作品变得大众化,为最为呆滞的女歌手闷局带来冲击,应可催化女歌手的水准提升、变动。

  然而,香港独立音乐依然没有些毫起色,除了最受欢迎的My Little Airports或是周博贤的Ban Ban Music甚至是alok支持的Lona Records较活跃外,其它都沉静得惊人。提供另类或新锐音乐的独立音乐与主流乐坛一直适适相关,互相带动。近年香港独立音乐的疲弱与及获得不足够主流传媒支持都充份反映乐坛结构的不健康,亦是主流乐坛得不到适当刺激及补助的原因。

  后雷颂德年代幕后力量渐扫密云

  在香港乐坛足足活跃两个世纪的雷颂德掌控的K歌年代终结,市场劳动力最多的单位变为由几位分担,本来略为偏门的王双骏成市场热卖,麦浚龙甚至容祖儿都成长期坐上客;新加坡音乐人陈奂仁则有望成雷颂德接班人,作品触及几乎每位香港歌手;因协助谢安琪成名的周博贤作品亦渐见在其它歌手身上。

  另一方面,各原本热门音乐人均开始支持下一代音乐人,像雷颂德的On Your Mark、舒文的Zoo Music、伍乐城的baron pro或是张佳添的宇宙大爆炸。当然,其余大势力是已出道一段时间,唱而优则作的唱作型歌手,方大同已成一线,Swing的Eric Kwok与Jerald亦极为活跃;其它蓝奕邦、张继聪、王菀之、徐伟贤甚至张敬轩都发表了充裕作品。

  可惜的是,幕后上的新名字仍然贫乏,词坛尤其为重灾区。市面上仍然太多只懂拼贴外国不同音乐的制作人,而缺乏真正散发创意上的光彩与才华的音乐人。回想90年代中后期,陈辉阳、人山人海、C.Y.Kong与Eric Kwok等名字的活跃曾令香港乐坛出现了不一样的色彩,反而廿一世纪暂时仍未有音乐人展现相若的才华来丰富本地乐坛。

  当然,长城也非一夜建起,目前为止,像美式风格的方大同、具冒险、创新精神的周博贤与创作伙众及有传统音乐训练的何秉舜皆具足够份量,只欠东风。

  歌手为奖项而走

  香港歌手/唱片公司一直视每年的颁奖礼过份重视,令歌手歌曲无论质与量都被颁奖礼而局限发展,年头一张专辑年中一张新曲加精选年尾一张新专辑,配搭任君配搭,总之密密麻麻的发行与音乐质素的不断下降紧密相扣。

  随着唱片业的衰退,销量的下滑,专辑发行数量也放缓,亦造就2008年的唱片水平平均地改善。像陈奕迅或是李克勤(听歌)等大牌歌手亦大胆地不赶及一年时间而赶忙推出新专辑,有望能带动整体风气。

  廿一世纪新的世纪新的眼睛

  乐坛经历变动,其实不只香港,也是全世界的事。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像电视、电台与报纸等都应着潮流改动变革,YouTube标志着观赏电影电视的革命,我们亲爱的音乐呢。

  再没有巨星的时代

  日换星移,张国荣、谭咏麟与梅艳芳等巨星年代早已不复存在,亦可以说是客观环境不再容许巨星时代出现。基本上,社会再不是以前的单纯,多姿多采的娱乐减少了大众的专注力,造就明星或是大热作的把戏,像铺天盖地的电视宣传又或是整版的报纸广告都效用大减。再加上拥有上帝眼睛的传媒均不再容许有明星的神话出现了,所以近年唱片公司亦明智地改变策略,推出非“明星/偶像”系而专注音乐的新人,王菀之及方大同算是其中代表。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