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恐怖,却仍然好看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劫梦惊魂》在斯蒂芬·金的所有作品里面的特别之处,我或许会说,嗯,它不是那么恐怖。

  读完整部小说,我在封底发现了据说是来自《纽约时报》的评论:“这是个以大师手笔创造的关于梦境、心灵感应和外星邪恶力量的变幻无穷的故事,强调的与其说是恐怖,毋宁说是共同的意志、心灵的力量……”与我不谋而合。

  在这部小说里,斯蒂芬·金暂时放弃了让我们受到惊吓的打算。在题材似乎有点相似的《IT》(国内译作《死光》)里(几个好朋友在童年时的遭遇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在若干年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完成了命中注定要他们完成的事情———你要把这两个故事都概括成这样也未尝不可),每一个段落都能把你的心抓得紧紧的;就算是篇幅很短、让斯蒂芬·金难以施展他超人的铺陈能力的中篇小说,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让你吓得要死(例如收录在《肖申克的救赎》之中的《呼-吸-呼-吸》)。

  更让人意外的是,《劫梦惊魂》的一些段落甚至表现得很幽默甚至滑稽。在琼西和比弗遇上被外星人侵入身体的麦卡锡先生那一节,关于麦卡锡先生时不时会放几个“惊天响屁”、以及打几个“首屈一指,绝无仅有”的大嗝的描写,实在使我很痛快地笑了一回。通常的意见是,笑料是恐怖与紧张的大敌,没有恐怖小说家愿意他的读者看着他的书笑出声来。

  或许有人据此认为这是斯蒂芬·金创造力衰弱的表现。但是我不认为一个在一部厚达近六百页的小说里写作时刻保持饱满的小说家有任何被指控为“创造力衰弱”的理由。在《劫梦惊魂》里,斯蒂芬·金创造性地用“一座房子里面的一间办公室”形象地构造了一个人的身体被外来的思维夺走控制权、原有人格被困在脑海内某处的境况,他凭文字让这个虚幻的构思变得可信,变得真实。这绝不是“创造力衰弱”的作家能够办到的。

  我的看法是:在1999年6月碰上差点要了他的命的车祸之后,这部写于2000年5月、出版于2001年的小说是斯蒂芬·金对自己的一个试验。他也许想看看如果自己不存心吓人,小说会写成什么样。或许他从前也试过,《肖申克的救赎》就不怎么吓人,但总有黑暗得让你感到难受的地方;《劫梦惊魂》虽然有寄生于人体之内、成熟后强行破体而出的外星“臭鼬”,有试图掩盖事实、屠杀无辜者的政府阴谋,有近乎变态的战争狂人,有在梦中杀死憎恨的人的少年们,但是调子是温暖而明亮的。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来形容,“唯一的黑暗就是他们拖在身后的草地上的影子”。

  事实是,到2003年的时候,斯蒂芬·金获得了那一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这意味着他终于得到主流文学界的承认了(只有他自己在乎,他的书迷们都不在乎)。我不想暗示这个奖与他对恐怖的克制有什么关系,也许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委们一直在等着看斯蒂芬·金能不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吓人的小说,也许毫无关系。但是斯蒂芬·金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他的写作能力,这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对我那些关于本书不恐怖的评语感到失望的读者,我劝你们不要放下这本书。除了“斯蒂芬·金式”恐怖略微欠奉之外,它仍然是典型的“斯蒂芬·金”的小说:它当然有惊悚色彩;每一个人物一如既往地面目清楚,因为斯蒂芬·金让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历史;通过多次闪回交代过去的手法;在对弱势群体的爱与关怀、对强权与暴力的批判之中流露出的温情;还有就是——从来没有那么多的美国流行歌曲名字出现在小说里过,你知道斯蒂芬·金买下了一个电台来放他喜欢听的音乐,我估计他把自己最热爱的流行歌曲都写进这本书里了。

  至于《劫梦惊魂》这个名字(直接译作“捕梦网”就很好),不得不说它仍然流露了出版商对中国读者接受斯蒂芬·金程度的怀疑。他们担心如果斯蒂芬·金不恐怖了,读者就不买账了。这种做法与最早引进斯蒂芬·金的珠海出版社把《IT》译作“死光”而不译作“它”没多大区别,虽然可以理解,却让人感到沮丧。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