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一本书,跨出一步路

  笔者得知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一本《汉英对照学生规范字典(初级)》,觉得这家素不以辞书为主要品牌的出版社不惮市场风险推出此书,必有一番说辞。于是设法找到本书的编译者周水涛先生作深入一步了解。
    陶:周先生,访间的英汉词典堪称汗牛充栋,汉英词典也已不少。您怎么会想到要编这么一本词典的呢?
    周:这当然不是凑热闹。汉英词典的历史或许比英汉词典还要长些,大约有一百五十年了,但种类远远少于英汉词典。究其原因,一是需求,二是不容易编。但现在随着中外交流的飞速扩大,对汉英词典的需求无疑也会日益增大;然而上述的第二个原因却多少还存在。
    陶:这不太好理解。现在熟悉英语的人比从前多了不知多少万倍了,怎么还有那么大的难度呢?
    周:不,这不是有了英语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汉英词典,总先要有个好的汉语蓝本,换句话说,是与汉语研究、汉语辞书的研究分不开的。
    陶:汉语辞书的编号,在中国有很优秀的传统,从古代的《说文解字》到现在的《汉语六词典》、《辞海》等,都可说是不朽之作……
    周:说得不错,但太宽泛了。若把这个问题说得“本位”些,那就等于要把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词典学”著作概述一遍,那是研究生的课程。这里只能说,我们要编的是双语(汉-英)语文字典,强调的是汉、英这两种语言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返观汉语词典存在的问题。现在的汉英词典大多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蓝本,再加以缩编成扩展的。汉语词典不分词类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汉语词典中“安”字条下有个亚词条“安全”,都不注词类,下面的倒证是:安全操作;注意交通安全。译成英语,这两个“安全”在英语中是形态和词类都不相同的。也有词典把“安全”注作形容词的,倒证是:安全地带;注意安全;保障生命安全;这样很不安全。译成英语,这几个“安全”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态和词类都不相同。这样,就会叫外国看不懂,中国人看了犯糊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还有好几本词典在这个条目下加上了“安全到达”,这又成了副词了。
    陶:嗨!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可我也不相信,那些辞书专家连这也不清楚吗?
    周:不,当然不能这么看。问题是,汉语词类问题在语文界已研究、争论了好多年了,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词类问题还只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关起门来,仅在一种语言里面含糊,也就算了;但要跟另一种语言放在一起,却就不得不有个交代了。能对接的对接,该变通的变通,不然便是一锅混炒。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自己蒙上眼睛说不知道。既然知道了,还是一锅炒地干下去,就难免有“混账”之嫌。
    陶:听上去有点苛刻。
    周:对自己不妨苛刻些。另一方面,客观条件也在变化。列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八五”规范重点项目、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字典”系列已在陆续出版,那是一套很好的词典,在不少问题上都有突破性进展,词类标注只是其中之一。这套词典已编写了近十年时间,由语文界前辈吕叔湘任首席顾问,李行健主编。我们得到了从这套系列词典中选用汉英词典蓝本的授权。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其意义之重大,是可想而知的。汉语词典的这一重大进展,对汉英词典的编写可说是功德无量。其实,前辈语文学者、辞书专家对此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已故的吕叔湘先生早先就常对新一代汉语规范汉语词典的编写泼过冷水,因为他很清楚汉语研究的进展程度。这不是一两个人咬紧牙坐十年冷板凳便能解决问题的。李行健先生他们组织几十名语文专家、辞书专家,集中了几十年来的学术积累,在“规范”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从前林语堂、梁实秋都编过大部头的汉英词典,但谁也不会贸然说能从头到尾解决一揽子问题。他们的汉语、英语都很好,但文学不等于语文,语文研究与辞书之间又有一段路。其中,语文研究的总体进展是关键,打个比方说,总体火候到不到是关键。
    陶:说了好长时间,还没有进入主题:你们编的《汉英对照学生规范字典(初级)》。
    周:你的看法有点得其“意”而忘其“形”。大体而言,你那个主题的介绍已经过半了。上面的谈话表明,我们是在怎样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起步的。这样一项大规模的工作,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集成”的项目。“集成”当然不容易,但总比统包一揽子有效率。英汉两种语言的专业人员协同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蓝本的作者是国家级的专家,英语部分的审定者则是积半个多世纪英语教学、研究、翻译实践及辞书编写经验的周国珍教授。周教授是个不可多得的学者,学识广博,在“教授满街走”的今天,堪称是教授的教授了。他写的英文之地道,固无话说;他写的中文,有编辑看了感叹说“无懈可击”,不得不“一字不易”,数十页稿子读下来,手中的红笔无从置喙。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