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直面新挑战 探寻新路径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电子与网络出版工作委员会日前在昆明举行“全国电子与网络出版业务研讨会”。会上,《中华大典》数字出版平台技术总监王勤就出版产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了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杨再石作了《屏幕阅读和内容的适配表示》的演讲;香港现代教育网络有限公司CEO李超伦以《电子及网络出版商业模式的反思》为题进行了演讲。他们对新媒体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和前沿技术的应用讲解引起关注,为正在探索中的数字出版业寻找突破之路。

  背景:软着陆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是科技含量和艺术含量都极高的一种现代出版活动,它打破了多年以来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出版业和传媒业的界线,从出版理念到编辑行为,都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勤认为,广义的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诞生的一个新兴的内容产业,是传统出版产业在数字出版领域中的自然延伸,是现代内容信息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数字出版策略、出版过程数字化、出版行为数字化、产品功能数字化、产品形式数字化。

  随着IT技术和数字出版业态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产业自身的理念、技术、产品、生产模式、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如何使其顺利完成与传统出版产业的对接,全面实现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产业的软着陆,是关系到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策略:有序整合产业链

  王勤认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是“低进低出”或“低进不出”。这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不相符的。他认为,数字出版产业具有“三高”性质,即内容的高度集成、技术及运维环境的高度支撑、运营模式的高度商业化。而这“三高”正是传统出版单位以一个出版社之力难以超越和解决的问题。王勤提醒业界人士,数字出版一定要从高端进入,即要从集团的层面上整体考虑,集约进入,而不宜从具体的出版实体进入,如果进入层次过低,则会导致资金的无效投入、资源的无效生产和使用。

  同样,低出问题也是一个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王勤谈到,数字出版是一个长期投入、延伸发展、递次增值、渐进积累的过程。但目前有的传统出版单位急于获得数字出版权,对外将其作为一个产业增值的概念来运作,对内作为创收单位来考核。这种短期行为和目标与数字出版的产业特征也是极不相符的。

  本体发展是关键所在。王勤表示,传统出版行业虽然不具有IT技术优势和新媒体的运维优势,但内容的编辑加工来说却是长项。因此,出版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优势,并在数字环境下,根据新的用户信息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涉及到资源再造和产品转型问题。出版者可以集中精力,在内容加工的数字环境、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下足功夫,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运作模式,实现“产品为王”,即真正完成从内容出版商——内容制作商——内容生产商——产品提供商的转移,最短距离地贴近市场和用户,从而实现产业增值的发展。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有序整合,王勤表示,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由于编、印、发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不闭合,技术环境各异,且人流、物流、资金流不通畅,再加上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过长、利益分配不合理,成为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王勤认为,要真正在数字出版领域求生存、求发展,除了以内容主业为生存依托外,还要解决在新的业态下产业链重组、行业利润再分配以及在全新的产业链上实现资源互补的整合问题。

    方向:四向度实现数字化

  王勤认为,除了数字出版策略,数字出版的概念还包括出版过程数字化、出版行为数字化、产品功能数字化、产品形式数字化。

  出版过程数字化。出版过程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传统出版物的编辑出版过程,其产品形态仍是非数字化的产品。但由于利用数字技术的水平不同,其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成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出版过程数字化主要涉及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和印制过程的数字化,重点在于如何构建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支撑环境以及印刷工艺的数字化等问题。

  出版行为数字化。出版行为数字化特别强调的是,选题内容的生产过程能否以数字出版技术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环境支撑,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工艺流程设计,基于数字化的协同异步工作系统,在线或离线的数字生产管理模式,数字内容信息结构化,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出版资源的积累,利用内容管理技术从事数字化的内容编辑,按不同渠道和系统的产品分发方式,按新媒体的消费模式经营管理。

  产品功能数字化。与产品形式数字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品功能的数字化不仅要求其形式是数字化的,还要求其内在的功能也是专为基于屏幕阅读的数字化产品而设计的。产品所设置的功能要求系统完善、功能丰富、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特殊的还要求部分功能能自己设置,从而构成一个特性化的界面。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