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创伤事件中的责任

    创伤事件后,我们该做些什么?如何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如何让受创者走出灰暗,重新迎向阳光,获得安抚与宽慰?《救治心理创伤——从灾难现场到心灵重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黄龙杰是台湾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他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指导。

    触目惊心的创伤提示

    最近几年,全球灾难频传,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过曾引起广泛讨论。但是在心理卫生层面,媒体(特别是新闻节目)的潜在杀伤力却往往被忽视。

    有良心的媒体工作者,非常需要建立“心理创伤”的相关概念。所谓心理创伤,是突然、意外、非常的急性压力,超过当事人(自认)能应变的程度,不但造成其情绪上的危机感,而且有可能伤害其价值观、人生观或世界观,影响其后多年的生活态度。

    损失惨重、身受伤残、惊吓或丧亲之恸的灾民,往往会发生很严重的认知冲突。有些人因此失去“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变得愤世嫉俗,自暴自弃;有些人开始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仰,变得满腔不平,怨天尤人。

    电视媒体一再回放动魄惊心的画面,其实是一种创伤提示或失落提示。新旧灾民或罹难者家属,特别是罹患了忧郁症、焦虑症(尤其是“创伤后压力疾患”)的人,可能会不断触景伤情、触目惊心,频繁勾起强烈的身心痛苦。

    其次,对非灾民来讲,所有电视媒体热炒单一灾难,自然会产生“放大”及“复制”效果。一般大众若愈有同情心,愈能设身处地,就愈会感同身受,人心惶惶,造成对所处环境的过度不安全感。对这些偶尔上演的大型灾难,过度报导有可能变成“嫌恶刺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还有些更小型的媒体污染,在不知不觉中有如脏空气,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心智和观念。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早上翻阅的报纸头版,和孩子一起看的晚间新闻,每天可能都在制造较小型,但更密集的情绪压力。

    不少电视新闻和报纸,每天对性侵、家暴、绑架、凶杀、自杀、车祸、火灾、政争、丑闻、谣言的报道,几乎是固定菜色,甚至故意加油添醋下重咸。

    可能有媒体工作者会防卫性的辩称:“别把观众当作没有免疫力或自主性的人啦,不喜欢转台就好了嘛!”这些人完全不知道,“自我强度”较脆弱的慢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郁症)患者,原本人我界线不清楚,很容易对新闻事件“入戏太深”。我曾治疗过一位精神衰弱的母亲,光看到报道蛙人集训时“魔鬼训练周”的片段苦况,就联想起服役的儿子而焦虑不安,“对号入座”,感觉爱子就是画面中全身血污的阿兵哥,因而连日泪流满面。

    自杀或意外事件的报道,特别令人非议。有些报纸惯用全版彩色处理,计算机动画合成,故事细节描述,巨细靡遗到连尸体都血淋淋拍出,已经不只令人摇头、叹息。这种所谓满足读者“知的权利”的媒体暴力,难道不用想象当事人亲友的心碎?难道不怕对原本就有自杀意念的人,造成绝望中的一种暗示,增加其有样学样,采取行动的危险因子?

    夺回视觉、听觉的自主权

    过多惊悚的报道,可能导致阅听人“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冲突心态。一方面,人类有追求感官刺激的好奇心,但被喂食了过度的负面讯息后,又会兴起厌恶的情绪。不止于此,负面报道对社会最深远的影响,恐怕在于“认知”——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观点、对人的信任,都在日积月累中偏向悲观,产生了许多成见。

    当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偏向悲观,我们会对负面的事实产生选择性的注意力,造成心理学所谓“自行应验的预言”。我们因而对他人采取防卫心态,更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这是一种集体的心理创伤,来自媒体名为百家争鸣,实则千篇一律的负面报道。当你的窗前只有一只乌鸦,你可以假装没看见;但当你的窗前有十只乌鸦时,不得不怀疑大难临头,不然便是自废情感,沦为麻木不仁。

    不要让“公器”变成了“公害”,不要让媒体杀伤力超过大众的心理免疫力,制造更多的焦虑和忧郁。这些强烈刺激感官的讯息,对不少集体“电视成瘾”、“新闻中毒”而不自觉的民众,确实有隐性的杀伤力。

    然则,清醒的民众该如何保护自己或家人,不成为受害者?如何在众多的负面新闻中安身立命?欢迎你像笔者家一样,不看电视,省下时间看书、DVD、读杂志、看网络新闻或影片、亲子沟通与游戏。两年来,我们全家都很满意。我的同学、同事里,这样的人正慢慢增多。

    如果还下不了决心,那就借力使力,把负面新闻的内容拿来当警世教材,警惕自己,教育小孩。

    假如你发现自己或亲友深陷于电视画面或电台广播,不可自拔,不但忿忿不平,甚至引发心身症状,如头疼、心悸、失眠、腹痛、食欲不振、换气过度、高血压、心脏病、躁郁症等,那么,建议你开始培养“超然的关心”——心理上保持适当距离。三种治标的策略是:隔离刺激、转移注意、恢复作息。

    第一,隔离刺激——关掉电视或收音机,甚至拔掉插头,以达到“离境”、“离相”、“暂时放下”的目标。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