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陆小曼》前言

    悲情陆小曼,陆小曼的悲情。悲情来自她的性格、性情,来自她的环境,更来自她的遭遇。
    陆小曼的婚姻生活中,有过三位男子:王赓、徐志摩和翁瑞午。前两位各与她生活了五年,最后一位则长达三十多年。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在陆小曼的眼里,王赓是位军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学历和军衔,更有着不可磨灭的阳刚之气。她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一定爱他,要将他作为终身伴侣,感觉上总不那么顺当。
    陆小曼是一个柔弱、美丽、聪明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吃穿都不用愁。母亲生了好几个孩子,大都不幸夭折,最后只剩下陆小曼一个女孩。这使陆小曼自然得到了父母的过分宠爱。陆小曼因此也染上了富家小姐通常都有的习性,如任性、无节制地玩、出手大方等等。王赓与陆小曼的结合,属于那种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婚姻有各种方式,有的先恋爱后结婚,有的先结婚后恋爱。可陆小曼这两种方式都没能体验,她与王赓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妇。王赓这人似乎不懂得什么叫恋爱,整天就是公务,而且还酷爱杯中之物,喝多了还会发脾气,他发过也就算了,可陆小曼却是个要人疼爱、要人安抚、要人呵护、要人体贴、要人同她说悄悄话的性情中人。
    这时,徐志摩出现了。他的浪漫、他的诗情,得到过众多女人的青睐,他的一切都让陆小曼觉得他就应该是她的,似乎上天早已有此安排。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折腾,他俩终于结合在一起。
    可惜好景不常,犹如一部动人的交响乐曲,演奏出了几个不和谐的音符。首先,他们的性格发生冲突。由于在热恋期间,一方不仅接受了另一方的优点,还包容了她或他所有的缺点,可等到一切事情办妥,要一本正经过日子时,矛盾就显露了。其次,徐志摩对林徽因铭心刻骨的感情、对俞珊的热爱,都让陆小曼没法忍受。在陆小曼看来,爱情是自私的,容不得别人入侵,哪怕就一点点,也是不允许的。再其次,徐家不接纳陆小曼,其中包括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张幼仪虽然与徐志摩离了婚,但是被徐家父母收为养女,一直掌管着家中经济。徐家父母觉得张幼仪的话要比现在儿媳的话分量重得多。在这样特殊的婚姻、复杂的家庭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事端,对徐、陆的感情生活产生了影响。
    翁瑞午,与其说是闯入,倒不如说是徐志摩主动把他请来的。翁瑞午是徐志摩的朋友,是中国“一指禅”推拿的传人。徐志摩请来给妻子看病,他不仅给陆小曼看病,还带给她许多生活的乐趣,如唱昆曲、习字画等,而这些都是徐志摩无法给予的。
    结婚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徐家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打破了他的浪漫幻想,使徐志摩跌回现实。为生计所迫,徐志摩只好四处讲课,拿来工资维持家庭开销。但陆小曼爱玩的天性,让徐志摩实难招架,他便委托翁瑞午多照顾一下陆小曼。可徐志摩没有意识到他犯了与王赓同样的错误,就是将自己年轻的妻子托付给一个年轻的男子。人们常说日久生情,后来的事态果然变得无法控制,徐志摩这样做,等于把陆小曼推给了翁瑞午。徐志摩于1931年飞机失事后,翁瑞午一直照顾着陆小曼,起先,翁瑞午不管怎么晚,总要回自己家的,日本军进入租界后,就住到陆小曼那里去了。翁瑞午是个有家室的人,此举自然引起了别人的非议。
    赵清阁和赵家璧曾多次提出,希望陆小曼能够离开翁瑞午,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尽管陆小曼曾说过:我对翁瑞午没有爱情,只有感情。
    1952年,翁夫人去世,陆小曼便想与翁瑞午结婚,遭到翁家子女的极力反对,这事只得作罢。为何陆小曼一直不离开翁瑞午,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陆小曼的一切家用开支,全部都是由翁瑞午负担的。
    一个弱女子失去丈夫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加上她又是那么率真单纯,不谙人事,需要一个男子来支撑她。
    翁瑞午的担子非常重,要负责三个家庭的生计:一个是他自己的家,夫人和五个孩子;一个是他同父异母哥哥的家庭,哥哥早已去世,遗下一个太太和九个孩子;一个就是陆小曼的家,家中除了陆小曼及她的表妹带着两个儿子一直吃住在此,还有十几个佣人。
    翁瑞午的收入靠给人看病,当账席,炒股票,后来还在江南造船厂当会计,可是这些并不够,于是他就变卖家传的字画、家具等等。他带给陆小曼的不仅仅是欢乐,还有家庭的安定,陆小曼因此不必为钱发愁。
    陆小曼与王赓是相识;与徐志摩是相识相爱;与翁瑞午是相识相知相爱。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如果陆小曼不是徐志摩的夫人,那么她就会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不会引起众人注意,不会有那么多人来研究她,并撰写她的传记了。
    1965年,陆小曼去世。当她走进另一个世界,若碰到王赓、徐志摩、翁瑞午,不知道会说什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