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吴士余先生出版了新著《再望理性》。这是继《守望理性》之后,作者又一本重要的评论集。《再望理性》收文40余篇,分三类:一是“三联评论”,系作者任《书城》主编时撰写的专栏文章汇总;二是“文学笔记”,收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中外文学评论多篇;三是“出版偶识”,主要论议中国图书出版与改革中的诸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如果说当代学术在1980年代主要表现为热情压倒理性、思辨与诗意杂揉、逻辑与感悟并进,在1990年代以后又突出表现为感性欲望膨胀、去精英化与去经典化乃至于走向过度的消费与娱乐,那么也可以说,像吴士余先生这样一种理性的学术探索与人文追求,则真正是十分稀缺又至为可贵的,为我们回顾与阐释30年中国社会、特别是人文学术与文化出版的改革开放历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经验与独特的文本。
《再望理性》之所以值得关注与思考,首先与作者独特的文化身份相关。一身兼出版人与学者二任,“以出版人的眼光估量学术”与“以学者的眼光来考量出版”,一直是吴士余先生学术研究与评论文章的基本特色。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出版人与学者本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席卷文化阵地,使两者固有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与激化,“为稻粱谋”不仅成为许多学者,同时也成为出版人的无奈选择。在这个背景下看,吴士余先生的探索与书写令人感动。他不仅一直从事着小说美学、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以更大的热情与切实的工作,在困境中坚持着学术著作的策划与出版。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学者身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与了解,他不仅亲自主持《三联评论》等丛书,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同时,还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撰写、发表了多篇学术评论,它们或出于推介作者直接编辑的图书,或是欣喜于学者们的劳动成果,凝以成思,发之为文,推动了人文学术的传播与良性循环。
本书还有一个特殊的方面是与作者生活的城市相关。吴士余先生的学术研究与出版活动,主要是在上海这个改革开放中发展最快的中国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在上海不仅可以更直接地感受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时代风雨与前沿信息,同时也容易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性以及更加宽阔的视野与胸襟。如本书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文学、城市、出版、文化产业等,不是老生常谈或人云亦云,而是带有前卫性和异质性等明显的大都市特征。另一方面,大都市是感性最容易泛滥的地方,不仅是日常生活,也包括学者与学术。对于后者,承“旧海派文化”之绪余,上海也是最容易滋生“酷评”的地方。由于学养浅薄与基本学术训练不足,以说大话、说狠话、说脏话、尖酸刻薄、无所不用其极等为惯用伎俩的“酷评”,尽管在学理上多属于“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类,但由于迎合了当下文化消费中粗放的现实需要,因而也大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在这个意义上,吴士余先生对“理性”的“守望”、“再望”与锲而不舍,不仅显示了海派批评严肃、求真、务实的另一面,同时也为中国城市的文化学术提供了一面理性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