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人生的三个瞬间

    手术决定在星期二的上午进行,外科主任徐化民主刀,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等人为助手,麻醉科、血液科、心内科等科室的医生全力配合。洗手、消毒、穿衣、上台,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室内外的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大家不知道这次手术能不能取得成功,以往的失败让他们没有办法不紧张。

    时针指向九点,手术即将开始。就在这时,站在主刀位置上的徐化民教授做出一个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吃惊的决定:他把手术刀在第一助手吴孟超眼前晃了晃,并用信任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吴孟超,然后,把手术刀重重地递到吴孟超手上。他要让吴孟超主刀,而自己则做吴孟超的助手!现场,没有人吱声,大家都知道这把手术刀的轻重,大家更知道,对于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外科主任来说,这时候“让刀”,不是回避风险,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对助手的一种理解和支持,一种信任和鼓励。吴孟超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地从徐化民手中接过手术刀,从助手的位置站到主刀的位置,他用坚定而自信的目光回报了徐化民主任的信任,沉着地在病人腹部划下第一刀。

    开腹、探查、分离、切除、止血、结扎、冲洗、检查、缝合,吴孟超有条不紊,一步一步进行着,护士不停地用纱布吸去他额头上的汗珠。

    三个小时后,吴孟超缝合完最后一针,手术宣告结束。检查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一切正常!手术成功啦!吴孟超感激地看了一眼徐化民教授,徐化民教授赞许地向他跷起了大拇指,现场发出了一阵轻声的欢呼。

    手术后,病人被直接送进单人病房,吴孟超也日夜守着病人,他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和体征变化。第一天,病人的一切正常,平稳度过,两天、三天、四天、七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第一例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正式宣告胜利!

    吴孟超说,当徐化民教授把手术刀递给他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有些紧张,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主任会在那个时候把主刀的位置让给他。他感激主任的胸怀、气度和胆魄。要知道,那样的手术让一个年轻的医生去做,并不是每一个高年资的科主任都能做得到的啊!那是要担风险和责任的。事实证明,徐教授的关键一“让”,成就了年轻军医吴孟超的“美名”。

世界外科大会上的轰动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六十多个国家的两千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中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吴孟超和中国外科界三位泰斗级人物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荣幸地接到了大会邀请。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他们还要在大会上宣读论文。

    吴孟超对自己将在会上宣读论文充满信心,但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却信心不足。因为从马来西亚回国后,他一直没有系统地应用过英语,在同济大学附中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的是德语。所以接到大会邀请之后,他在三个月内“恶补”英语。据妻子吴佩煜讲,那三个月里,吴孟超走到哪里都带着英语书,一有空就拿出来又读又背,或者就是抱着一个小录音机,跟着录音机学发音、念单词。吴佩煜说,那段时间里,吴孟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五个小时!而且第二天还要正常上下班、做手术。这让吴佩煜很不理解,她想不通吴孟超怎么会那么有精神、有劲头。就这样,吴孟超在出国之前对着镜子练习发音的时候,还对自己的水平不满意。可吴孟超的大女儿吴玲却说:“实际上那时候我爸爸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棒了,我觉得他比我们学校老师的水平要高得多,但他总是说还要再提高一些,这样到国外才不会被外国人看不起。”也许吴玲的话是出于对爸爸的崇敬而略带感情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准备去参加世界外科大会的吴孟超,英语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吴孟超一行四人如期到达旧金山。

    吴阶平任组长,陈中伟负责对外联络,吴孟超担任记账会计,杨东岳则负责日常开支。他们随身带去的是卫生部给他们的4000美元差旅费。

    中国人的到达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在相当多西方医学界人士眼中,中国人的荣耀是中医中药,它代表的是人类古老的医学文明。而现代医学文明的源头在西方,只有西方医学家才能在这种档次的会议上成为主角和明星。

    这是一种偏见。

    但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先是在国际反华反共的包围圈中艰难创业,后来又被“文革”捆住了手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数年。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了大门,改革开放,但由于对外交流的渠道较少,吴孟超参加会议前甚至还没完全弄清楚国外肝脏外科的发展状况。所以,外国人对中国代表团的不注意甚至轻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从大会宣读论文的目录来看,将在会上宣读肝外科论文的学者一共有三位,吴孟超排在最后,前两位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议代表。

    宣读论文前的一个晚上,四名来自中国的专家认真分了工:吴孟超在台上演讲,其他三人坐在紧靠讲台的前排,随时准备“对口支援”。

下一页 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