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人生的三个瞬间

师从“外科之父”裘法祖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从此,开始他的医学生涯。

    吴孟超是一个永远不甘平庸和落后的人。虽然当初他不想学医,最初的理想也不是进入医学院,但当他真正选择了医学这个专业后,就要学得不比任何人差。于是,在进入同济医学院后,吴孟超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班长和本年级的优等生。

    当时,同济大学内迁在四川李庄。李庄很小,但茶馆很多。医学院所在的祖师殿只能聊充课堂之用,自习之类便只好上宿舍、上茶馆解决。

    当时的同济医学院很重视解剖学习,方召教授抓得很紧,要求很严,要求学生要熟知人体各个结构,学生们也都非常努力学习,吴孟超就是在那时掌握了扎实的解剖学知识。

    同济医学院的“闯三关”闻名遐迩。所谓“三关”是指解剖、生理和生化,全都是口试。闯过三关的人在学习史上就留下了光荣的一页,闯不过自然不行,还有被淘汰的危险。于是,在李庄的茶馆,江边,到处都能看到捧着书本死啃的同济医学院的同学。到了晚上,在黯淡的菜油灯下,同学们仍然无人敢睡,常常是通宵达旦。

    1947年1月的一天,正在做作业的吴孟超听到同学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裘法祖教授的名字,说是裘教授要来给他们上课。这个消息给吴孟超带来了无比的惊喜。裘法祖是谁啊,那是在德国外科界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啊!1914年生于浙江省杭州的裘法祖从小学习勤奋,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了两年德语。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靠两个姐姐的资助,远赴德国,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连年获得沃尔夫和洪堡奖学金。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许华平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45年,裘法祖获德国“外科专家医师”称号,同年被聘担任土尔兹市立医院外科主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裘法祖凭着他那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在废墟中挽救了无数德国人的生命。从头到脚,人身上每一个部位的手术他都能做,而且做起手术来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连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自愧不如,被德国人誉为“当代中国外科之父”。所以,裘法祖早就是吴孟超心中的偶像了。如果真能听他讲课,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盼望着,盼望着,裘法祖教授真的到了。

    一天,教导主任陪着一位英俊潇洒、白衣白裤的男子来到他们的教室,高兴地搓着双手向大家介绍说:“同学们,这就是刚从德国回国的裘法祖教授!”教导主任的话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在教室晌起,同学们纷纷站起来欢迎这位名扬中外的医学大家,坐在第一排的吴孟超更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反复打量着裘法祖教授:整洁的衣着,俊朗的面容,深邃的目光,优雅的举止……裘法祖的每一个动作都让吴孟超着迷。吴孟超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裘法祖教授讲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同学们的掌声,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外科学。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从那一刻,裘法祖已经成了吴孟超的偶像。吴孟超总是暗暗地想:要是哪一天能做一个像裘法祖教授一样的外科医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虽然裘法祖教授讲课时操着浓重的杭州口音,但吴孟超说那堂课他听得还是十分清楚,而他的很多同学们都不习惯裘法祖教授浓重的家乡话音。也许,就是这种默契的感觉成就了裘教授和吴孟超的师生情谊,从那堂课开始,直到今天,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

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1960年3月,上海荡漾着初春的暖意,树木睁开惺忪的睡眼,试探似地绽放出了新芽,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人们在彼此的脸上读出了春天的讯息。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被一片喜庆的气氛包围着,这里的三个年轻人去年制作成功第一具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为以后开展肝脏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的理论基础。一个月前,主治医生吴孟超在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他们创立的中国人体肝脏“五叶四段”解剖理论,给中国甚至世界带来了惊喜。吴孟超、张晓华和胡宏楷三个年轻人依然是白天在病房工作,晚上凑在实验室一起讨论,做试验,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在肝脏外科的征途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期待着更大的突破。

    一天,科里收治了一名女患者,这名患者身体黑瘦,询问病史后,吴孟超认为可能是一名肝癌患者。经过各种检查、化验和会诊,证实了吴孟超最初的判断。

    科里决定为其进行手术。虽然以前的肝脏手术都失败了,但他们要继续尝试。科主任徐化民说,我们总要找出解决肝脏问题的办法。科里的三个年轻人已经完全了解了肝脏的解剖结构,这对解决以往手术时经常发生的大出血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五叶四段”论的创立,可以指导他们进行肝脏手术。

    手术准备在悄然进行。抽血、化验、测心肺功能,例行重大手术前所有的检查。

下一页